首页 生活常识

莞尔而笑什么意思(微笑与大笑:看“笑”背后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00人浏览   2024-10-27 10:01:46

杨承庆曰,“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笑在中国古文中意为因喜悦开颜或出声。而在英文中“laughter”表示大笑,笑声,体现出高兴、欢愉的心情。中西方在“笑”的方式和内涵上都有着极大的差异与不同,体现着迥异的传统文化和伦理思想。中西方思想在“笑”中碰撞出了美丽的火花。

中国古人之“笑”:微笑

《诗经·卫风·竹竿》中写到“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一个“巧笑”写出女子嫣然一笑皓齿露的娇美模样。同时,在《诗·卫风·硕人》中也有描写庄姜美丽笑靥的诗句“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那么何为“巧笑”呢?何胡宁先生在《中国表情 :古代微笑传播的文化内涵》中谈到:在《后汉书·桓帝纪》中记载的“元嘉中,京师妇女作愁眉、 啼妆、 堕马髻、 折腰步、 龋齿笑。” 这里的龋齿笑就是 “巧笑 ”, 即凿掉部分牙齿以后的微笑。古人认为这种断齿之微笑很美,也是女子展现其风度气质与礼貌的一种美的标志。

汉代张衡在《思玄赋》中写到“离朱脣而微笑兮,颜的砾以遗光。”指微笑的女子容光焕发、光彩照人。而在唐代之时女学士宋若莘、宋若昭姐妹所写的《女论语》中提及“凡为女子,……语莫掀唇,……”语莫掀唇就是指笑不露齿。

从“笑露龋齿”到“笑不露齿”,中国人对微笑的推崇日盛。女子应遵从的“笑不露齿”的礼仪规范甚至直至今日也被视为很多“大家闺秀”应遵从的笑容方式。

君子则以“莞尔”为盛,“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莞尔而笑”是君子文人们最喜爱的笑容方式,礼貌内敛,风采宜然,气度翩翩。《论语·阳货》中言“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明代方孝孺在《次韵写怀会送叔贞之成都》之十七中也写到“倦来莞尔成微笑,宇宙茫茫几废兴。”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无论男子还是女子,“微笑”这种笑容方式都是相当受到推崇的。

中国古人“微笑”并不仅仅是体现出人们一种愉悦的心情,而更多的是一种礼仪规范与风度、气度的象征

这与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的社会特征和“礼”的约束有很大关系。古代中国地大物博、人们自给自足,在长期依靠小农经济生长的封建社会中,人们安于当下、安土重迁的思想相当普遍。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到小农经济“它的稳定性就存在于它的保守性之中”。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下,人们的思想性格必然受到极大的影响,趋于保守、内敛、谨慎。

“礼”

同时,儒家思想产生的影响则更为直接和深远。《礼记·聘义》中有记载: “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礼记》中以“玉”作比,体现出君子温润圆滑,不咄咄逼人,不张扬肆意,敛于内而不扬于外的性格特点。而这样的气度风采也是文人们一直追求的。“礼”对于个人修身来说,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礼节仪式。虽然“礼”未对人的表情有明确的规定,但显然“破口大笑”与“破口大骂”一般,是与君子“温润如玉”的德行相距甚远的。而清雅、淡然又风度翩翩的“微笑”则是最佳的选择。

无论是女子还是男子,“微笑”都是中国人表现愉悦心情、展现风度气质的首选表情,体现出古人含蓄内敛的性格特征与思维方式

与之不同的是,西方人对“笑”并没有过多的要求,更注重情绪、心情的表露,体现出西方人更加开放、外放的性格特点。


西方人之“笑”:大笑

在西方名言中,用“laughter”而不是“smile”就对中西方的不同有所暗示。维克多·雨果说“I like the laughter that opens the lips and the heart, that shows at the same time pearls and the soul.” 即“我喜欢那张开嘴发自内心的笑声,在展露贝齿的同时也展现了灵魂。”从这句话中便可看出西方人更偏向于真正表露内心的大笑。“笑”更少地作为礼仪风度,而更多的作为一种情感的表露,一种快乐心情的展现

这与西方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有着极大的关系。文艺复兴将人们从中世纪宗教神学思想中解放出来,主张个性解放,肯定人的意义和价值,追求现世的享乐。要求表达人的感情,反对虚伪和矫揉造作;要求发展个性,反对禁锢人性;在道德观念上要求放纵,反对自我克制。那么笑也是要“放纵”地大笑。这样的大笑是要带有解放性质的,显著的,完全释放内心的,表达内心真正快乐的,是张扬外放、表露情感的。而在中国,孔子主张节情、孟子主张不动心即喜怒不形于色,则西方的笑并不是如中国古人般内敛克制的,含蓄委婉的,展现风度礼仪的。

“Laughter is the tonic, the relief, the surcease for pain.”卓别林将笑比作补药、救济、终止痛苦的灵药,人们心灵的救赎。西方人认为笑能治愈疲累、排遣寂寞、缓解痛苦、消除恐惧,给人以愉悦和温暖。这样的笑更像是一种正能量的象征,可以抵御多种负面情绪。马夏尔说“Laugh, if thou art wise.” 即“如果你是明智的,就大笑吧。”马丁·路德也说 “If you’re not allowed to laugh in heaven, I don’t want to go there.”即“如果天堂里不允许笑,那么我不愿意去那里。”这都体现出西方人对笑的重视和喜爱

究其原因,是对快乐和乐观主义精神的追寻。文艺复兴提倡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和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在这样的“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笑”作为快乐的最佳表现形式自然得到思想家们的极大推崇。荷兰哲学家爱拉斯谟在《疯狂颂》中写到“如果没有欢乐,也就是没有疯狂来调剂,生活中哪时哪刻不是悲哀的、烦闷的、不愉快的、不可忍受的。”由此足可见快乐的重要。如果没有欢乐,压制疯狂,不允许笑,那就是对人性的打压,对欲望的钳制,这是已经深深浸润在人文主义快乐主义思想中的人们所不能接受的。与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截然不同,西方人的放声大笑是人性的解放,是快乐的释放

中西方在笑上的差异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思想与文化,相互碰撞。中国古人含蓄内敛,西方人张扬肆意;中国古人用笑展现风度礼仪,西方人用笑表露情感。

中西方文化又相互交融,在当今社会,微笑已成为一种国际礼仪,而开怀大笑也成为人们表露喜悦的普遍方式。

金桥复活节手绘彩蛋:中西文化交融

“笑”在中西方之间的差异已不如从前显著,这也是当今世界更加开放,文化交流更加频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