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遗余力【释义】不留一点儿力气,将全部的力量都使出来。
该成语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不遗余力矣,必且欲破赵君。”
《战国策·赵策三》:“ 王曰:‘ 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
说的是我国古代战国时期,秦国的大将白起,在赵国的长平打败了由赵国大将赵括率领的四十万大军。秦王趁机要挟赵王,要赵王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作为讲和的条件。
赵王连忙召集大将楼昌和上卿虞卿商议。赵王说:“长平一战,我们吃了败仗,我想集中全部兵力与秦军再决一死战,你们看怎么样?” 楼昌说:“这样做没有用,还不如派亲信使臣到秦国去求和吧。”虞卿不同意楼昌的主张,向赵王问道:“大王,您看这次秦国究竟是想消灭我们赵国军队呢,还是打一打就回去呢?”赵王说:“秦国这次出动了全部军事力量,不遗余力地来攻打我们,那当然是打算消灭我们的军队。”虞卿接着又说:“ 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带着贵重的礼物到楚国、魏国去,楚王、魏王他们贪财重礼,一定会接待我国使者,只要他们一接见,秦国会以为我们在同各国搞联盟来对付他们,他们就会恐慌,在那样的情况下,再去与秦国讲和,我们才有利。” 可是,赵王没有听从虞卿的建议,还是派使者到秦国求和去了。
虞卿知道此事后,就对赵王说:“这次求和肯定不会成功,赵军必败,因为秦王一定要把赵国求和的事情大肆宣传,让楚国和魏国,都以为赵与秦两国讲和了,就不会出兵援救您了,秦王看到无人来援救赵国,到时您想求和,秦王也就不肯轻易地答应了。”
果然,正如虞卿所料,赵国求和不但没有成功,反而被秦国趁机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楚国、魏国不但不来援救,反而暗暗讥笑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