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因斯坦的E=mc²,揭示万物皆是能量,物质=能量。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不同振频的能量组成,超出感官外的我们称之为无形(例如意识,思想,情绪),在感官捕捉范围之内我们称之为有形,事实上能量无处不在,只是我们有限的感官主观地定义了物质和非物质。
能量的表现,通过频率:振幅、波长来体现,波形都是正弦波。振幅代表能量的强度,波长代表能量的持续性,波形代表能量的表现形态。
2,量子物理学之父诺贝尔物理学奖者,爱因斯坦的老师——普朗克博士的能量公式E=hv(E是能量,h是一个量子常数,v是振动的频率),即能量=频率=物质。
他感叹道:世界上根本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是由快速振动的量子组成!
物质实质不存在,万物皆振动。
3,万物本质是波
万物是量子组成。量子不是具体的粒子,而是一种不连续变化的粒子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为“波”。这就是量子的波性!
量子也可以说是粒子!光子、电子、夸克等这些微粒都可以说成是量子,当某些物质的这些微粒刚好就是一个个可以量化的、不能再分割的、携带最小能量单位的粒子时,那么这个量子就是没有波动状态的微粒了,因为当有人去观察它时,它就会由不连续变化的波状态、坍塌成是没有变化的物质粒子的确定状态。这就是量子的粒性!
以上,就是量子的波粒二象性!
万物是能量,是波,正弦波
光子可能就是量子的最小能量单位。
物质=能量=波=光
4,意识创造物质
伟大的科学家爱丁顿(Eddington)说:“我们总是认为物质是东西,但现在它不是东西了;现在,物质比起东西而言更像是念头。”
念头产生了“客观”,念头就是测量,客观世界是一系列复杂念头造成的。
物质的本质不是物质,而是能量,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我们的念头——意识。
维格纳认为,意识可以作用于外部世界,使波函数坍缩是不足为奇的。通过波函数坍缩,就是使不确定状态变成确定的状态,这样来影响的。
著名的双缝实验,测量的核心是人的意识。
因为万物本质是波,因为我们的意识参与,我们头脑有了分别、分辨,才使波变成了粒子,使能量变成了物质。
可以这么说,意识创造了物质。
结论:意识决定论
所谓的物质世界完全是意识的显现,也就是意识的世界。视觉所呈现的物质景象完全是我们的意识念头所致,听觉、味觉……其它所有感觉也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