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通胀最关注的是CPI,也就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统计日常商品服务的价格变动,物价普遍上涨,CPI就会上升。大部分商品的价格下降,CPI下降。
每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是根据CPI来制定通胀目标,比如2018年的目标就是控制在3%以内。也就是说,中央认为当CPI低于3%时,物价是相对平稳的;当CPI高于3%,就有点通货膨胀了。
从历史来看,CPI自2014年后长期处于低位,从未超过3%,但这种数据的平稳似乎与老百姓的直观感受存有巨大差异。
这是因为我国的CPI存在一些结构性缺陷:首先是食品类权重过高,超过30%,远高于美国的15%,这导致了食品类物价的变动对于CPI影响程度过大,其中猪周期就是影响CPI的重要因素。
其次是居住类占比较低,不到18%,远低于美国的42%,这意味着房价的疯狂上涨并不能如实的体现在CPI里,比如今年7-8月的各大城市的房租大幅上涨就没有在CPI中体现出来。
最后是CPI侧重反映下游销售环节的价格水平,对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反映很有限。因此,单纯用CPI来衡量物价水平不太合理。观察社会的通胀水平需要配合其他指标来看,主要就是PPI和资产价格。
PPI和CPI是一个类型的指数,只不过统计对象是生产者,它反映了社会生产成本是上升还是下降。
这部分产品虽然不直接影响消费者,但最终会传导反映到消费环节的价格指数上,因为产品的成本增加了,它的销售价格最终是要上涨的。
PPI对于CPI具有一定的领先性,但在中国由于存在价格管制等因素影响,PPI对CPI传导并不显著。每个月的第二周,统计局会公布上一个月的CPI和PPI,具体的大家可以去统计局官网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