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什么是教学设计思路(名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和基本理念)

100人浏览   2024-11-11 08:18:29

如何备课?




进入到高中化学的课堂,当高中化学老师,那么老师的主要工作当然从时间上来看,你主要就是要上课的。当然我们说我们是在做教育,但是你做教育不是空喊口号,其实高中化学老师就是通过你的一堂一堂的化学课,主要是这样一个课堂的阵地来完成你做教育的梦想的。

那么这个课当然上之前是要准备,尤其当新老师的我们可能要花很多很多的时间去备课。

那么今天我想就跟各位未来的同行交流,交流这个课我是怎么把它备出来的,怎样备课,都怎么去想的,然后才产生了这些备课的内容。

因为刚刚陈老师也说同学们可能能够看到我上课的视频,这个课这就是一个产品,那这个产品的背后是怎样把它生产出来的呢?我想各位同学可能有兴趣知道这个,那么也许这个对你未来自己产生出更多更好的产品,还能有一些帮助。

好,那我想先说说,我对备课备出课来,然后要上讲台这个事情是怎么认识的?我觉得课堂是我们中学老师非常高创造性设计的产品,就是你怎么上课这个东西,它是你的一个生产出来的产品,这个产品它是一个高创造性设计出来的产品。这个当中有非常多的知识含量,有脑力含量,也有体力含量。所以我才称他为一个产品。

那么既然这是我们自己高创造性设计出来的产品,所以当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显然没有办法照搬教材。如果我们是可以教材上怎么说就怎么上,我们就把这样的东西搬到学生面前,那这就不叫我们的产品了,对不对?而如果我们是这样做的话,事实上你会发现没有你什么事,不需要你,高中生都认个字,他会看了是吧。

现在的教学资源也都非常的多,我们所能看到的东西难道高中生看不见吗?好像 B 站上我的视频,现在其实看它的高中生越来越多,原来可能同行,现在有更多的学生愿意去看他。所以也是这个话,我们能看到的学生也能看得到。那我们就没有办法把书本上的东西端到学生面前,因为这样做是毫无意义的。

那我们也没有办法照搬别人的教学案例,为什么呢?

因为课堂它是一个连接老师、学生、知识这三个方面的,把它联系在一起,在一个时间一个空间里边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产品。那么既然咱们自己的学生可能和别人的学生不一样,那我们的联系方式就要不一样。是不是?即便是同一个老师,你可能在南师附中给学生上课,或者你出去到其他学校去,或者其他城市去给别人上课,那学生也是有差异的。那你的教学设计就要为你上的这个对象专门进行设计,所以他没有办法照搬别人的教案。那么同样我们也没有办法照搬专家的建议,也许我们可能未来也许要开公开课什么的,那我们上了设计了一个教学,那可能有很多专家会来听,听了之后给你提各种各样的意见。

那么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够做:专家说了,我们就照着改,显然是不现实的吗?如果有十个专家,这十个专家本来说的东西就不一致,那你照谁的改对不对?所以照搬不管是多大的专家,你照搬他的建议,对我们也都是不合适的。那么还有我们也没有办法照搬化学史。可能现在呢有很多同学对化学史很感兴趣。在外面呢我们看到的论文也有这样的声音啊,我们要把教学史就是让他进中学课堂堂这个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但是历史进课堂进高中化学课堂,它不可能是照搬历史,因为你毕竟是一个高中化学课,它也不是科学史课,不是历史课对不对?更何况是当你搬进一段历史来的时候,你想一想这段历史,比如我认识电解质这个概念,那得得经历多长时间,那经历了可能几十年,有的时候有的概念比如原子这个概念上百年对不对?那再不济,我想那若干年总是有的,十几年或者几年总是有的,可是我们的课堂上只有几十分钟对不对?那么时间上在这儿你看差异非常非常的大。所以你想把史实照搬过来进课堂,显然这也是不现实的。那么既然这些都不能照搬,我说的是照搬,不是不去学,要学的,但是,不是原封不动的搬过来。那么在我们备课的时候,我们就要知道方向变通,方法要坚定而灵活。这个话的意思就是我们知道我们生产出来的这个产品是朝什么方向去的,你生产出来一节课你干嘛?你是要上给你的学生听的,对不对?是要和学生进行交流的。你并不是说这个课就会上给校长听,上给教研员听,不是的,那主要是上给学生听的。那我们的课主要是为培养我们的学生而存在的,这就是你的大方向。你把这个方向你得牢牢的放在心里面,它是不能够随波逐流的发生变化的。可能校长给你一加压力,你就突然后来脑袋一发昏,就不知道这个课到底是上给谁听的了。

年轻老师常常有这样的问题,一个很权威的教研员一凶对你一喊他就懵了。完了之后,你其实心里面一想,教研员她见过多少学生呢?是不是他的工作对象本来就是老师就不是学生,所以他可能并不太知道你的学生需要这个,而他就提了那一堆建议,你也蒙掉了,然后就跟着他走。

那么这样的年轻老师,我见过很多,一年一次又一次,在这种所谓的指导之下,不正确的指导之下,他们就左一个方向,右一个方向。今天你说要大概念,他就大概念,明天你说要单元教学,他就玩单元教学,然后一会要小组合作,就小组合作,他心里面始终不知道到底该朝什么方向去。那这样的话,这个课怎么能弄得出来,怎么能弄得好。所以我想知道方向,知道你的课是为谁服务的,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大概念不是新鲜事物,就是指学科观念,早已有之,不必炒作。单元教学,更是早就有,章、节、单元、专题,都是单元,大单元更是伪命题,大到多少?哪个设计不是考虑到大单元?小组合作倒是很好的学习形式,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理念主张的学习方式)

我们的教育其实国家也一直在强调要回答这样三个问题,你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对不对?那同样我们的课一样也是培养人,我们也是要回答我在培养什么人,我为谁而培养,我怎样培养这个方向,你得想清楚了,就不能变化。(这个思路非常正确,就像我作为教研员的基本思路是:一切为了(服务)学校、教师、学生,一切依靠学校、教师、学生,从学校、教师、学生中来,到学校、教师、学生中去,把我们的正确主张变成学校、教师、学生的自主行动!大家看看,这个句式,是否熟悉?)

那么此外方向有了之后,方法是可以变通的,你即便一个年级你交三个班,这三个班的情况可能都不太一样是不是?那么你你在1班用的方法在 2 班也许就要变一变,3班可能更要变一变,所以方法要非常的灵活。在我看来这是老师的一个非常大的技能,可惜这个技能在往往各种教师什么技能大赛中从来也不考。但是在我看来这个这种能力非常的重要,就是灵活变通的能力。

这个灵活变通使得你知道往往事情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标准答案,方法也没有绝对的。比如说一份你按照绝对的标准一看,这个孩子我一给他打分,期中考试一改出来59。那你看我完全是按标准答案改的,我没有哪一个地方改的错,他就是五十九。但是如果你本着教育人的态度,忽然发现 59 也许对这个孩子来说是不合适的。他是一个很特别的孩子,他最近可能家里面正好遇到变故,他最近正好自己心理上才出过问题。那么这样一个分数也许对他就是一个不可跨越的鸿沟,他因此可能就会出大事儿了。那这时候你悄悄的把 59 改成61,又怎么样呢?对不对?那你会觉得这怎么行呢?那我就不坚持原则了。但是在我看来,这就是老师会变通,会变通,你要自己做自己的主,在教学上面,所以要变通方法。那么既知道方向又要变通方法。所以我们的教学要坚定而灵活,既坚定又灵活,这在我看来是成为优秀教师很重要的一条。

好,那对备课有了这些认识之后,这时候我们就要去想了,高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既然是没有什么可参照的,没有可照搬的,那么这样的教学设计多难?它有没有一个大致的模板呢?因为对于新手来说,模板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有了模板我就可以复制了,对不对?那么复制到一定的程度,那我可能可以怎么样呢?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再去灵活的进行一些创造。但是往往在初学的时候我是需要复制的。那么我说有的高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是有模板的,那这个模板在我看来就是一套遵循科学方法的科学程序。

我们学校就是南师附中这几年的开放日,一直主打一个口号:“让我们一起想”,一直主打这样一个口号。那对于我们高中化学来说,我们需要创建的就是“让我们一起想”的这样一个科学思维课堂。因为咱们化学课是一个科学课,那既然你是创建一个让我们一起想的科学思维课堂,那科学思维课堂就会长成什么样子呢?你得符合这样一个基本样子。那么这样一个样子就是一套科学程序,因为你要教别人科学思维,你就要知道这套这个科学思维到底是怎么出来的。(一个优秀的教者,首先是优秀的学者。一个优秀的学习者,成功者,那么他的思维就会是基于学生学习的思维起点和重点,更重要的是思维的过程也是和学生思维成长接近的)

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它为什么能够写进教科书被全人类所认可?那因为这些知识是按照一套复杂的认知程序去获得的。那么这套复杂的认知程序就是科学方法,这些知识绝不是哪一个人在大脑中突然灵光一现想出来了,然后我们把它写进书里边。好,以后所有的人都说好,这是一个科学知识,我要学习不是的,这个就不叫科学知识对不对?或者说你今天梵高创作了一幅画,你在那,那这也不是属于科学知识,这属于艺术品。那么科学知识是什么?你写进教科书,你是按这套程序去生产出来的。这套程序是什么?程序呢?就是运用观察、推理、预测、分类、制作模型,用这样一些基本技能来深入了解周围的世界。只有按照这套程序生产出来的知识,可能才符合科学,能叫做科学知识,那就是今天我们在理科的课堂上学习的这些东西。那既然这些知识是按这套程序生产出来的,那今天在我们教学生的时候,我们就要尽量按照这套程序去教学生,是不是,因为今天我们教的学生,那未来他可能也要生产自己的知识,他将来要不要对后人做贡献呢?可能在这儿也是有科学家的,他做的贡献是不是要继续生产科学知识,然后可能要把它写到教科书里边,所以这一套他必须熟练掌握。

那么这么熟练掌握的一套我们哪里来呢?那我们在高中化学的课堂上,我们高中化学老师也是要不断的去培养他的,不断的去熏陶的。(对学生的培养和熏陶,就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考,进行思维,从现象到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达到对事物的科学认知。)

好。那这一套其实就是我们来设计科学课堂的时候所遵循的一个基本套路,基本模板,基本上你按照这套套路下来,那大差不差,长得就像个科学课的样子了,就符合科学课的基本的特点了。

那么接下来我就具体的来说一说,我们用这一套认知程序,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做些什么样的事情?好,刚才说我们是从观察开始对吧。好,那我们就先说说观察。那么可能有些同学说观察我知道的不就是要看看。化学课上更要观察了,那我做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基本上化学老师都会干这样的事情。说的不错,这是属于观察的一个部分。但是不要忘了观察这个观,那就是用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去感知它,包括看,包括听,包括触摸等等,包括闻气味。这个我们我只写了这个看和听,但其实更多对吧,有各种感觉器官来去观,但这只是观察的一个部分。别忘了观察还有什么呢?还有查这个查考察,分析思考就是分析思考。所以观察一定是伴随着分析思考的。那么要对所看到的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思考。那么你这样的看之前他就得有目的有计划,这样有目的有计划需要聚焦于问题。否则你尽管是长着很正常的一眼睛,有正常的视力,有正常所有的感觉器官。但是你可能这个观察就没有发生。我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说可能咱们的这个教学楼教室是在四楼,你每天去上课,你都会从一楼到四楼,假如没有电梯的话,我都得吭哧吭哧的爬上去,爬上去爬下来年甚至年复一年,不知道爬了多少回。

(学生的学习规律: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无一例外。所以,从提供感性素材开始,永远是正确的思路。现在很多教师都不再做化学演示实验,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扭转这个现象,要靠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参与才会有效)

但现在突然问你说,那这个楼梯到底 1 楼到 2 楼,这个楼梯有几节台阶,有几级台阶?你可能这个问题就一下子回答不出来,说紧急不知道,是不是回答不出来?可是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吗?不是的,你只要带着这个问题,你第二天爬楼的时候你数一下,那这个问题就非常容易回答。所以观察到有几级台阶,这个不需要非常好的视力。

近视眼儿也是能看得见的。但之所以你不知道你漏掉了,那是因为你没有聚焦于问题,是不是你没有注意?你没有有目的有计划的去进行观。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上聚焦于什么样的问题呢?你比如说我做个实验,我举拿了一个试管,里边加了溶液,然后滴加的东西,然后发现发生变化学变化了,有现象了。

那么你让学生去观察什么?这个问题有没有很聚焦呢?如果你不把问题提出来,有可能对于初学者来说他就聚不了这个焦,对不对?他是马赛克啊是虚的,镜头是虚的。那你回头来问他看到啥了?我看没有,我就看到好像是有气泡了,其他他啥都没看得见,那是因为他没有带着问题去看,所以所谓“让我们一起想”的科学思维课堂,那么这样的科学课堂上的观察一定要伴随着有设计的师生对话,就是你的老师我们备课,我今天不都说备课吗,我备课的时候到底提出怎样的问题来?这是要有设计的,你自己也要想清楚。我看我们有的同学写教学设计的时候来做实验演示 1 怎么样,演示 2 怎么样?你难道你演示的时候不说话,你要说话吧对吧,你说啥?你问学生什么问题?这个是要设计进来的。你没有设计,你的学生眼睛里就是一片茫然、虚的,都是马赛克,他不知道要看什么东西。好,我举些例子再来具体说明这个怎么叫有设计的师生对话,可以怎样去进行设计。比如说我们来看这样一个视频,好看清楚,这个实在也没有什么看点,所以一会儿就能看得清楚。

烧杯里面装着无色的液体对吧?显然上面有一只滴管在向这个无色液体中滴加无色液体。那么随着随着两液体的接触,那这个溶液就变红了。那么我们学化学的同学显然很熟悉这样的这种红色,猜想到这会不会是酚酞遇到了碱对吧?显红色。对,那这个的,就是烧杯当中是氢氧化钠溶液。那我这个滴加进去是酚酞,遇到就变红色。

那么如果说你在课堂上待做了这个实验,带学生观察,那么可能有我们同学说这个实验不就是初三的实验吗?高中课还做这个实验吗?对吧?初三的课你要讲碱与酚酞显红色,那我做一下给学生看看。知道这个里边是碱对不对?这指示剂变色。那高中这个东西都做过了,没什么好好看的,也没什么东西的啦。但是即便还是这个实验,来大家看看,我这样来进行观察。

好,那你看我把这个视频放给大家看,我们观察的是什么实验呢?我们观察的你是不是意识到那不就是刚才那个烧杯吗?对吧?那显然就是刚才的景象,只不过现在你这个视频是用了软件把它倒放的。我们同学对这个技术都非常的熟悉了,是用软件倒放的,所以就看到逆过来逆向进行的一堆这一些现象。那你想想看,如果你在高中课堂上让学生这样进行观察,但当然也可以对比进行观察,先观察刚才的,再观察。我现在这样的。那学生说这样的现象怎么可能发生?那为什么不怎么不能发生?你这个明明是学生说你是把视频倒放的,自然现象当中我们见不到这样的情况。

好,如果是一个物理老师,他不也是可以在课堂上带学生进行这样的观察?为什么呢?因为带学生这样观察之后,他就可以以此作为观察的现象,带学生来讨论,为啥不能逆过来呢?你看到那个小水珠出一下而飞回到滴管理这样的现象在自然界可能发生吗?好像不可能,我们物体都是往下落的,所以他准备讨论自由落体是不是就可以由此开始对吧?那么背后他讨论的是万有引力,他讨论的是能量的转化,是不是?这是物理老师带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观察。

你看观察什么?观察我们化学的内容,就是化学的烧杯,是滴管,是指示剂这样的一些东西本来是化学课上的。

(引导学生动用各种感觉器官理性地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思维始于观察)

那么当然你作为一个化学老师,在课堂上更可以带学生观察这些我们实验室里常见的东西啦。那么你这样一观察之后,学生说这怎么可能,那我们借此是不是就要来讨论?为啥不可能?你看两滴无色液体相遇的时候变成红色,这个是可能的,可是红颜色自动的再拆分成无色的,就是酚酞跟氢氧化钠。为啥不可能?化学变化难道没有方向吗?是不是?讨论化学变化。再说你看红颜色生成了之后向周围扩散为啥是自发的?而你明明看到已经扩散了之后,我们说它最后收拢还“噈”一下飞上去,尤其是扩散了之后收拢为啥不能够自发呢?那扩散这个问题自发熵增是不是,在这里是可以由此讨论开区了对吧?熵为什么在这儿增加了,混乱度增加了,化学反应有没有自发进行的方向,那么我们借助这些素材待学生观察。那接下来开始我们在化学课上这些问题的讨论,你看这是不是高中内容对不?对?那么这一些你其实自己没有问题提出来,学生是看不出明白什么东西的,所以首先要自己想清楚,而要伴随着有设计的师生对话。那么说完了,物理说完了,化学,甚至在数学课当中,在数学课上,我们的数学老师也可以这样去做实验吗?假如说数学老师带学生做这样的实验,数学老师可能就会像化学老师那样去提问题啦。说咦那个分子不是自由扩散的吗?那你已经形成的那个红色的物质不是该有一个特别的分子吗?这个分子应该是自由扩散的,那怎么就没有一个瞬间它扩散,扩散着正好就聚在中间了呢。好,那数学老师借助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他准备讨论概率?因此不管你讨论什么,可能还有更多你这背后统统都指向自然界的一个理,是不是理科你就要去讲这个道理。那么这样的道理哪里讲得出来的呢?我们是从观察开始的,而这样的观察再基本不过的实验了,不就是初中的时候咱们做的酚酞和氢氧化钠,那高中生都不屑于高中老师,还不屑于做这个实验给学生看。

那我们今天带着他去观察,你看这些问题,高中显得深奥的问题是不是都可以由此开始?所以设计的魅力就在于此,教学是要设计的好。再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说我们在课堂上面,我们带学生去观察硅酸钠溶液。讲硅酸钠的性质的时候,我们带学生去观察硅酸钠的溶液,往往我们之前不仔细观察说碳和归是同一主族的对吧?那么碳酸钠和硅酸钠是可以类比的。对,在碱性这一点上你类比,那这没有问题,很正常。可是你仔仔细细观察,那你就会发现还有类比不起来的东西。碳酸钠你即便是饱和的怎么样,它也是像水一样,你看不出来的,它又是无色的饱和的,你根本看不出来。但是硅酸钠稍微浓度大一点,你观察出来怎么样,它就是粘稠的。而这一点就非常明显的一个现象,很粘稠。那么有这样一个现象之后,我们就要聚焦于问题啦,要有设计的师生对话啦。

我们就要问学生为什么会粘稠的?对不对?怎么会粘的呢?能化学不就是要在分子原子这些微观层面去解释自然现象吗?那么粘稠我们想到鸡蛋清也是粘的,米汤也是粘的对不对?浆糊是粘的,浓硫酸甚至也是粘的。那么这些粘稠背后往往意味着比较大的分子间作用力,有的时候还不是光分子间作力,还有额外的分子间作力氢键,是不是,只不过说这些微粒间的作用。它的力量比较大,所以彼此牵拉牵扯显得黏黏不清。

那么硅酸钠溶液这种粘稠的外观是不是使得让我们想到它的分子间作用力是不是可能比较大?那分子间作用力比较大,它又是怎么做到的呢?好,那么也许我们说在物质结构部分,我们了解到分子间的作用力比较大,它有可能的原因就是相对分子质量比较的大。这个使得分子的变形性比较强,那分子间的作用力也可能就会比较大了,是不是相对分子质量大?那么貌似说到这一点之后似乎能说得通了。

碳和硅相比,那硅的原子量是比碳的原子量大,但是大多少呢?是不是?事实上面我们很多原子量更大的东西它也没有黏起来。所以在这儿相对分子质量大。当这个一点想到了之后,我们仅用硅的原子比碳的原子大来解释是不是不够合理。那么这时候我们该用怎样的模型来解释呢?好问题就聚焦到来题模型上面了。

那么这一些它是模型怎么跟粘稠联系在一起的呢?要考你的问题是吧,要靠老师把问题提出来。那我们该用怎样的模型呢?怎样的模型。

好来解释这个硅酸根离子它会形成比较粘稠的液体,因为这事儿肯定不是钠离子干的,总得是归酸根离子干的。那我们再和学生一起分析,一起和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让大家会想到硅如果和氧形成共价键,那都是要一个硅连四个氧的,要形成硅氧四面体是不是?那硅氧四面体怎么能够形成巨大的分子量的东西呢?怎么能连起来呢?好,那是不是可以形成链状?是不是可以共用氧原子来形成链状?那假如说我是提出这样的模型,而你又写的是硅酸根离子SiO32-。那这个不是不一致了吗?我再仔细看看,那不是很一致的。因为这就是一个最小的重复单位。所以其实硅酸钠溶液当中的硅酸根离子怎样呢?只是(SiO32-)n,把这个 n 没有写罢了对吧,是许许多多个聚在一块儿的这样一个东西。是形成的一个长链。


这一段文字,我感觉是经典的案例。宏观的现象,做微观的解释,就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也体现了化学的“宏观、微观、符号”的三种表征)

好,是举这样一个例子来说说,没有你提老师提出来的问题,没有有质量的,有设计的师生对话,那么很多现象可能就飘走了,那我们也没有形成观察,那么自然也就形不成接下来的那些讨论。

好,我再举一个例子,再比如说我们可能在讲到这个碳酸钠碳酸氢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们会和学生说纯碱的制法对吧?这个氨碱法,然后后来改进变成侯德榜的这个侯氏制碱。

那么在这儿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反应,就是这个黑板上写出来这个反应,氯化钠、二氧化碳、氨水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氨。那么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反应,其中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是比较的小的,那么导致它能够析出来,然后过滤再加热,我们就可以治得纯碱。那么怎么跟学生去讨论这样的反应呢?那你可以做个实验是不是?那我做一个怎样的实验呢?好,我拿一个饮料的瓶子,饮料瓶子里面我们装满了二氧化碳。先是拿这个矿泉水瓶子你装满二氧化碳,然后装满了二氧化碳,我们来看看。先是对比着做氯化钠溶液能不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发现瓶子基本上不瘪没用。那么我们就换成什么呢?氨盐水,我滴了点酚酞,以显示它是碱性的,就用氨盐水。那问题就是氨盐水能不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好,那么这个装满二氧化碳的瓶子,我们就向里边儿加入 20 mL滴有酚态的饱和氨盐水水,就干这个事。

那么干这个事儿你观察你说观察什么?观察到被吸收是不是瓶子是不是要瘪了,比下来就说明被吸收了。对的,这个现象当然是有的,但是你在这过程中慢慢跟学生对话,你会发现学生漏掉了很多东西。他观察到什么?瓶内缓缓的升起白雾,外壁是有点温温的热的感觉,瓶子越来越瘪下去了。那么瓶子越来越瘪下去,说明里边的二氧化碳气体越来越少被吸收了。那当然被谁吸收?当然是被氨盐水吸收了,是不是那么外壁温热?那这个也能想到。这个反应是放热的,那瓶内缓缓升起白雾。好,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点。

缓缓升起白雾是什么?水雾吗?大部分同学可能说这不就是水汽,但是你想怎么会有这么明显的水汽,因为热了。好,你再摸一摸外壁,只是温温的热,比手心的温度可能略高一点,大概 40 ℃的样子。那你只要拿一个四十度的水放在那儿看,你根本看不到冒什么水汽的一杯才倒下来的开水八九十度,你看到上面有水汽,水蒸气对不对?一个 40 ℃的热水你不摸一下,你怎么能感受到抗根本看不起来是上面有水汽。所以这个白雾可能并不是水蒸气的雾。

而这个物是在哪里呢?是在瓶子上方空的位置上面出来的就是不是液体,液体上方是瓶子上面空的那个地方,因为液体只有 20 mL空的地方出来的。那么这就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点,空的地方,空中生成的白物,谁能跑到空中去?谁在空中二氧化碳当然在空中它是气体对不对?咱们再来看看氨盐水,谁能在空中,是氯化钠吗?当然不是,氯化钠是飞不出来的,是不是?那谁能飞出来?是不是只有氨能够飞出来?所以通过这样的观察和这样的对话,学生们突然意识到什么问题,各位是不是今天也意识到了上面这个反应跟氯化钠显然是没有关系的,不是吗?没有关系的。这个反应就是一个酸碱反应,氯化钠只是打酱油的,谁在吸收二氧化碳?氨水对不对?氨水在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在这里我们就讨论出实际上在氨碱法当中是氨水在吸收二氧化碳。那么在接下来我们再讨论吸收了之后生碳酸铵还是碳氢氨呢?

把这个讨论好了之后再讨论。那怎么会有碳酸氢钠析出来呢?那是因为溶解度的问题,所以它是有层次的问题,一点一点的去讨论的,有层次的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一看。好,瘪了,好,反应方程式一写,然后完事了没了。不是这样的对不对?那么在这里这样的观察一定是要伴随着有设计的师生对话。好,再举个例子,你比如说讲铝元素化合物的内容,铝、氧化铝哪都是教学当中所需要知道的东西对吧?那我们可能要来做个实验,看看铝和酸的反应。好,那你就做没有打磨过的铝条和打磨过后的铝条同时放到盐酸当中,等,大家也能想象出来这样的现象,觉得这个没什么可看的,是不是看到什么现象就像我左边展示出来的这样的现象怎么样?对,显然是右边这支试管是打磨过后的铝条,它先产生的气泡左边这支试管是没有打磨过的铝条,那它后产生的气泡。

(以问题引领教学的进程。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引领思维,是教师常用的方法。问题是,你的问题具有启发性,才是好的问题。问题之所以设计成阶梯的系列的,是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

好,这就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很鲜明的现象。那观察到这些现象之后,那有时候老师的教学处理就非常的简单粗暴,好,有了来把方程式写一下铝怎么样就好了,那现象就没有好好去抓对不对?是要我们的知识就是从观察开始去产生的,那你看在右边的先产生气泡,那当然是铝在跟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这个是初中就知道的东西。那左边的试管怎么样要缓一缓,但是它也能产生气泡。

那是不是?我们基于这个对比的现象,有理由知道了如下的事实,就是在铝的表面没有打磨过的,铝的表面是有东西的,这个东西怎么样呢?他阻碍了铝根盐酸的反应。

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这个东西是能够和盐酸反应被消耗掉的,是不是是第二句话、第三句话,这个东西在铝条没有打磨过的铝条的表面存在,极有可能是铝放在空气当中而产生的物质。是不是?那么基于这三条,我们是不是想到在空气中你一个金属最爱跟非金属反应能怎么样呢?是不是有可能氧化铝,那么出来了,氧化铝。

那么接下来氧化铝能跟酸反应这个事儿就是学生自己观察出来的吗?是不是它也是能够被盐酸所消耗的?这是我们可以观察的到的,所以观察的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没有思考没有问题,没有思考。那么看了也白看,好,这是铝条放到盐酸当中,我们这样可以讨论。那么接下来我们在教材上面有这样一个实验,在酒精灯上加热这个铝片,加热铝片,加热这个铝片的时候我们能观察到什么呢?我们观察到铝片确实是变软了啊,那铝片变软软的,那铝开始融化了,这个是可以观察到的。那么铝开始融化,那我们就要查一查真能融化吗?酒精灯一加热铝就要溶化。一看一查发现可以的铝的溶点 660 摄氏度,酒精的外验的温度大概 700 摄氏度,确实是可以融化的。但同时我们还观察到什么呢?我们观察到融化了变成液态了,那不就应该像水一样就滴下来,由于重力作用就“吧嗒”地滴到桌子上面,但是液态的铝是滴落不下来的,是不是滴落不下来?那为什么你是液态的你还滴落不下来?而且我们观察到铝变软确实是成液态的,确实呈液态,并且滴不但是滴不下来。那么这说明表面有东西兜着,有一层网兜兜着它不让它滴下来。那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你得知道这个网兜得是氧化铝是不是。那么氧化铝看来在这个情况下不能够融化,是不是没有办法融化?那我们再一起去查一查氧化铝的这个熔点,发现哇果然 2054 摄氏度这么高的熔点差异很大,难怪它不能融化。好。这个貌似到这儿就行了,因为氧化铝熔点高,而铝的熔点低,但是还不够。你再要想氧化铝不仅自己不融化,能兜住这个铝得还具有一个特点才行。

什么特点呢?这个氧化膜得非常的致密,这一点又是怎么观察出来的呢?你记不记得在讲铝之前,那咱们是讲过金属钠的,金属钠有过一个实验,钠的,钠燃烧大家烧过吧,是不是记得吧?钠融化成一个小球,然后这个小球外面是暗的是什么?暗的是氧化钠对不对?也是钠的氧化膜。

那你接着再烧了之后,你会发现这个暗暗的那个膜像是包住了里边的,那但是它是不能包的住的,不能一直包的住,开始是包着,但是不能一直兜的住里边的液态的。那就像冲破了那个膜一样,不断,往外冲就烧,最后烧成了一堆淡黄色的过氧化钠。那么那个氧化膜跟咱们这个铝表面的氧化膜相比差异可就大了去了。所以铝表面有致密的氧化膜,这一点是可以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出来的。

(分析与综合、对比与分类、抽象与概括,是思维的最基本的方式,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这样的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理念支撑)

是不是?这个观察要打引号,其实,是要思考的,往往我们现在欠缺的就是。因为这个大家主要是原来当学生的时候呢,可能能没有过这种训练啊,没有这样这个科学思维方面的训练。那么今天当我们去教我们未来的学生也需要有科学思维的时候,还是任务非常的艰巨的,很艰巨是需要有一个蜕变,这个我们得迎难而上才行。好,这是铝和氧化铝举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和大家做个讨论。那么观察完了之后,我们刚刚说按照科学思维的那一套科学程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