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北京八大处公园简介(八大处公园名字的由来)

100人浏览   2024-11-08 08:03:11


八大处公园位于北京市著名西山风景区南麓,为国家AAAA级景区,是建国后首批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历史悠久、盛名远播、风水宜人的山地佛教寺庙园林。


八大处公园因二处灵光寺供奉世间罕存的释迦牟尼灵牙舍利而驰名海内外,近年来灵光寺内先后修建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墙,500罗汉浮雕与佛牙舍利形成了佛法僧一体的圆满。八座古刹中最古老寺庙是八处证果寺,建于隋末唐初,历经宋元明清历代修建而成,最大的寺庙是康熙、乾隆的帝王行宫香界寺。八大处公园虽以八座古刹而得名,但在2000年发现明代摩崖石刻则以八大处第九处轰动京城,吸引着石刻爱好者和众多的佛教信徒。

关于八大处名字的由来:园内有灵光寺、长安寺、三山庵、大悲慎游寺、龙泉庙、香界寺、宝珠洞、证果寺8座古寺,“八大处”由此得名。8座古刹最早建于隋末唐初,历经宋、元、明、清宽拍销历代修建而成。其中灵光、长安、大悲、香界、证果贺悄五寺均为皇帝敕建。

一处长安寺:

长安寺位于公园大门以南一里多地。创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原名"善应寺"。后历经清顺治年间(1659年)、康熙年间(1671年)两度重修,规模日大,改称"长安寺"。长安寺倚翠微山,坐西朝东,红墙围绕,两进四合。入门便是一砖石景壁,上有"登欢喜地"四字。沿西向甬路前行,登数十级台阶为该寺山门殿。殿内供关羽造像,又称"关公殿"。向后分别为"大雄宝殿"、"大士殿",大士殿前二株白皮树尤为醒目,虽历数百年沧桑却仍枝繁叶茂,在京城古木名树中占得一席。当年的长安寺曾是西山名刹。长安寺原有五百罗汉雕像,现已无存,据明万历年间史料对长安寺尚有:"寺中四松"最奇。门列天兵十,状极诡异,庑下有"五百罗汉"的记载,从中可见长安寺当年的地位和风貌。长安寺在"文化大革命"年间被毁,尚未恢复原貌,现今暂不对外开放。

二处灵光寺:

灵光寺是八大处现存最重要的一座寺院。始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9年),最初称"龙泉寺",金世宗年间(1162年)改称"觉山寺",明宣德年间(1428年)恢复龙泉寺旧称,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扩建后改为"灵光寺"。因佛牙舍利在世界上仅存两颗,使灵光寺成为全世界佛教僧众顶礼膜拜的地方。

三处三山庵:

三山庵因其地处翠微、平坡、卢师三山之间(一说虎头、翠微、青龙)而得名。三山庵创建于金天德三年(1151年),于乾隆年间重修。山门殿三间,正对山门是大殿五间,内供释迦牟尼塑像。清雍正、乾隆年间有高僧达天通理禅师曾在此研磨禅理。著书立论,一时名噪遐迩。

四处大悲寺:

大悲寺位于三山庵与龙泉庵之间的山腰处。相传建于北宋或辽金时期(约1033年)原名"隐寂寺"。坐西朝东,正对山门有古楸两株。整个院落为三进四合,山门殿有石额"敕建大悲寺",为清康熙帝御笔。山门殿内有四大天王塑像。山门殿后为大雄宝殿。殿前有明代古竹两池,青翠欲滴。殿内正中供三世佛,两侧"十八罗汉"雕像相传是元代著名雕塑家刘元的杰作。雕像形态各异,道气深沉,栩栩如生。其像皆以檀香木粉和精砂为胎精雕而成,至今仍散发出绕梁香气。大雄宝殿后为圆通宝殿内供彩塑观音菩萨坐像。此殿前两株参天古银杏树,粗有数圈,枝繁叶茂,树龄高达八百余年。

五处龙泉庵:

龙泉庵又名龙王堂,位于大悲寺西北。明仁宗洪熙乙己(1425年)始建"慧云禅林"。清顺治二年(1645年)于该地发现一泓清泉,遂修建了一座龙王庙。清道光年间两处合二为一,为龙泉庵。全庵共有五个院落,分为上中下三层,除主殿龙王堂外,还有卧游阁、听泉水榭、妙香院和华祖院。整个院内松高柏巨,如云蔽日,夏日里凉爽异常,极宜消暑。此庵山门小巧,入山门即得一方池,泉水不断从池中龙口处流出,注入池内。该泉名曰"龙泉",四时不涸,泉水经化验为天然高锶矿泉水。池左有听泉小榭。上方为龙王堂;北院原称慧云寺

六处香界寺:

香界寺位于平坡山,是现今八大处面积最大的一座寺庙。始建于唐乾元年间(758-760年),名为"平坡大觉寺",明朝名为"大圆通寺",清康熙年间名为"圣感寺",清乾隆年间改为现名。香界寺坐北朝南,依山取势,气势雄伟壮观,是历代帝王游山驻跸之所。寺分左、中、右三路,共五进院落。中路行进,山门殿上方悬一石额,上镌"敕建香界寺",二进院落内古松虬枝盘旋,张牙舞爪,故称"龙松"。另有钟鼓二楼分列左右。后为天王殿,面阔三间,内供四大天王,契比和尚(大肚弥勒佛)和韦驮。

拾阶而上有正殿五间,名圆雄宝殿,殿前有石碑两通。其中左碑碑阳刻有"大悲菩萨自传真像",相传为康熙年间重修寺庙时出土的唐代古碑。碑阴刻有"敬佛"二字,大如洪斗,为康熙御笔。四进院落格局与三进相仿,正殿为大雄宝殿,供三世佛与十八罗汉。五进院落为藏经楼。左路为一别院,仅精舍三间。右路为"行宫院",为乾隆帝避暑的行宫,院内置景颇佳。

七处宝珠洞:

宝珠洞位于平坡山顶,创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0年)。寺前有一座木结构牌楼,匾额内外分镌"坚固林"和 "欢喜地",为乾隆皇帝御笔。过牌楼前行,路旁一天然巨石,石上约略可见行书《宝珠洞诗》,落款处镌有乾隆御玺印迹。宝珠洞临崖而建大殿两层,其中"眺望轩"观音殿连同左右配房形成一层院落。观音殿后有一石洞,宽广约四米,洞内砾石如宝珠黑白杂陈,晶莹闪烁,故此该洞以"宝珠"命名。相传康熙年间有一海岫禅师在此梵修,多次受到皇帝召见。据记他能诵经驱鬼,故又得名"鬼王菩萨"。洞内原有他的肉身贴金法像,早经毁坏,现为汉白玉石雕像。宝珠洞项上为阿弥陀佛殿。原有额曰"舍轮妙果"右边横额曰"云卧天窥",皆为乾隆御笔。七处是远眺京城美景,观赏日出的极佳处,故有"京西小泰山"之誉。

八处证果寺:

证果寺是八大处寺院中最古老的一座寺院。与二处至七处同处一山不同,八处位于卢师山(一说为青龙山)山腰处。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又传建于隋仁寿年间)。寺中一株古黄连木树龄600年以上,为京城所独有。

证果寺坐北朝南有二碑,山门,位于卢师山腰。山门石阶数十级。阶下竖之上石额镌有"古刹证果寺"字样,为明英宗御笔。山门左侧有一深潭,名为青龙潭,传说为青龙出没之处。山门以北天王殿,再北为大雄宝殿,共两进院落。大雄宝殿前有铜钟一口,铸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钟身铸有《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字样隽秀,铸造精良。西跨院为禅堂院。大雄宝殿以西有一院,院门为宝瓶形,青石制作。出此小院西门,有座重檐八角亭。亭北是一宽大的敞轩,内悬木制匾额,上刻"招止亭"三字。匾下嵌一碑,上刻《秘摩崖招止亭记》。敞轩以北为秘魔崖。此处一巨石自山顶凌空而出,突兀奇险。石上镌刻"天然幽谷"四字。旁侧有一洞,名"真武洞",相传有卢师和尚在此修行,因其为民祈雨有验,御赐为"感应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