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中国已援建多年,为何巴基斯坦却依然那么穷吗?巴基斯坦的三大穷因

100人浏览   2024-07-22 09:03:29
据统计,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援助已超过50亿美元。然而,就在最近,巴基斯坦再爆财务危机。

如今巴基斯坦整个国家濒临破产,在世界范围内的借款已共计90亿美元。而其国库虚空,只剩3亿美元,这点钱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危难时刻,“巴铁”再次向中国发出呼救,中国向巴再拨款6亿美元,解燃眉之急。

那么,中国援助巴基斯坦多年,甚至建立了“中巴经济走廊”,巴基斯坦为什么还是这么穷呢?

要说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援助,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与西方国家给予援助的同时,还要提出各种制约不同,中国是无条件援助“巴铁”。

为了拉动巴基斯坦经济,中国煞费苦心,建立了“中巴经济走廊”。

这条“走廊”全长3000公里,起于新疆喀什,途经巴基斯坦境内的伊斯兰堡等众多城市,最终达达瓜达尔港。

沿途包含铁路、油气、公路、光缆通道等大型基建。

别的不多说,贸易长廊带来的最直观的红利,就是为“巴铁”务工人群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为沿线城市创造更多商业机遇。

然而,这项百利无一害的经济建设项目,在落实的过程中,竟然遭受重重阻碍,其背后隐藏的是巴基斯坦根深蒂固的三大“穷病”。

巴基斯坦有多穷呢?

在现代化文明社会,巴基斯坦仍有60%的人口没有做饭燃料,三分之一的人口不具备医疗设施;10个人中有4人没有任何资产,国民储蓄率低于10%。

而造成穷象环生的首要原因,是“巴铁”人民受教育程度的滞后。

首先足以说明问题的一点是,关于巴基斯坦教育调研的数据,大多止于中学阶段。也就是说,当地国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最多只有中学水平。

其中,小学总毕业率不足入学总数的四分之三,也就是说,仅在小学就辍学的巴铁儿童不在少数。

进入中学阶段,在历年调研数据中,就拿中学入读率最高的2015年来说,入读率仍未达到50%,其中男童的入学率远远高于女童。

这足以说明巴基斯坦国民教育思想的落后,对教育的认知明显不足,国家拨出的教育支出也是少之又少,且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导致的结果就是,国民识字率低下,通俗点说,这是一个遍地文盲的国家。

巴基斯坦作为一个人口超过2亿人的国家,文盲率高达37.73%,其中农村识字率更是只有49%,全国高等教育率不足6%。

教育的缺失导致人力资本的浪费,国民无法胜任脑力工作以及任何一项技术工种,只能依靠廉价的体力劳动谋生,将巴基斯坦牢牢固定在贫困的泥潭里。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主动促成建立“经济走廊”,将饭喂到“巴铁”嘴边,巴基斯坦依然穷困的原因。

当中国工程队将现成的机器设备专门从国内运至巴基斯坦,手把手教巴方对接人员如何操作,对方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勉强开工。

很多巴方工人连字都认不全,这就是国民受教育程度低下的弊端,无疑大幅度拖慢了竣工的日程,也拖慢了巴基斯坦致富的脚步。

面对有耐心的中国兄弟尚且如此,巴国人民在走出中方援助的友好氛围后,就业难的问题还得自己面对,所以说,提高国民教育才是脱贫根本。

在教育滞后的基础上,再加上庞大的人口,对一个急于脱贫的国家而言,堪称雪上加霜。

都说“中巴友谊万岁”,身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中国累计向巴基斯坦提供了50多亿美元的援助。

同时,巴基斯坦在世界范围内仍打下不少欠条,那么,钱去哪了呢?巴基斯坦为何还是这么穷?

巴基斯坦的第二大“穷病”,就是人口基数的庞大。无论外界提供多少经济支援,把钱扔进一个落后的人口大国,顶多听声响,就所剩无几。

巴基斯坦身为人口过亿的国家,庞大的人口不断蚕食着有限的匮乏的资源,对地区经济发展形成阻力。

即使巴基斯坦政府曾尝试采取过一系列手段控制人口增长,但收效甚微。

巴基斯坦工业不发达,主要以农业为主,土地较为密集。总体来说,人口构成是农村人口多于城市人口,庞大的农村人口中,又有部分人口流向城市务工。

在有限的经济基础上,农村地区赖以生存的行业只有农业,而发展农业,势必需要大量劳动力。

因此,农村家庭通常选择生孩子的方式创造劳动力,减轻家庭负担,提高家庭收入。

巴基斯坦国民世世代代信奉的都是“生育等于创造劳动力”这一价值观,导致本不富裕的家庭个体孕育出更多的贫困人口。

他们只能选择最基本的农业劳动,没有余力享受基本医疗,高等教育,更别说提高就业素质,反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规模越大的家庭越容易陷入贫困。

可想而知,当全国各地,成千上万个贫困家庭生育出更多的贫困人口,对于巴基斯坦政府来说,无疑是对资源分配和财政支出的巨大负担。

雪上加霜的是,在巴基斯坦,由于宗教,历史,文化等原因,女性从一出生,就被默认剥夺了受教育权和劳动力。

女性本应该被当成和男性同等的人力资本看待,但在巴基斯坦,男性的就业率是女性的5倍有余,男性的受教育率是女性的2倍有余。

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明明女性也可以出人出力,但巴基斯坦政府偏偏将女性这一整个庞大的劳动力群体闲置。

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这背后,潜伏着巴基斯坦的第三大“穷病”——错综复杂的政治因素。

细究背后的原因,除了教育,人口两座大山,还有最难根除的第三大“穷病”——政治环境。

巴基斯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伊斯兰教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宗教,穆斯林占全国人口的98%,凡胜任巴基斯坦总统者,必须信仰伊斯兰教。

巴基斯坦政权由三大势力构成,即总统,总理,军队。但这“三驾马车”背后都离不开宗教治理。

一个国家的执政,一旦涉及了多民族融合以及宗教问题,就无法确保经济政策和民生政策的有效执行。

比如巴基斯坦政府并非没有出台过“推广教育”,“消除性别歧视”以及“禁止童婚”等相关兴国政策,但都被涉及的教派势力统统驳回。

而境内隔三岔五的军变则又是另一个无法根除的恶疾。自1947年印巴分离后,巴基斯坦才算正式走向独立。

然而,在巴基斯坦政府独立执政的漫长岁月中,大小军事政变从未间断。

这种局面迫使巴基斯坦不得不增加国防军费,占用了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资金份额,极大程度地限制了经济发展。

这还没算上为了应付来自老对手印度方面的战略威胁,还有对付阿富汗以及境内恐怖组织的反恐资金,又增加了25%左右的国防开支。

在有限的财政收入里,教育,医疗,民生开支的份额,都要为防卫开支让路,这让不富裕的巴基斯坦更加举步维艰。

政治环境的混乱导致的另一恶果就是地方势力的野蛮生长,部族势力的威慑力远高于国家公信力。

在这片土地上,部落酋长和土邦集团各自开疆拓土,只在乎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根本不在乎国家长足的经济发展。

比如有些地区,对中国的援建项目持强烈反对态度,他们不接受中国喂到嘴边的饭,因为这会抢了他们本地人的饭碗。

比如“经济走廊”一旦建成,意味着贸易通道被打开,外来商品流入当地,许多世代靠手工艺品,纺织为生的本地人会面临行业冲击。

因此,在中方援建的过程中,看见的不全是“巴铁”友好的笑脸,还有各方势力穷凶极恶的面目。

这群人在施工过程中横加阻拦,强行驱赶中国工程队,置国家利益于不顾,阻碍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援建,这种行为和思想都是复杂政治环境下的衍生品。

随着巴基斯坦此次再陷破产风波,巴基斯坦的经济困境再次被国际社会看见。

西方国家也对巴基斯坦伸出援手,但背后各有各的目的和条件,表面上是“援巴”,实则都是利用巴基斯坦实现互相制衡,也不会允许巴基斯坦赖掉外债。

只有中国推行的“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等一系列援助项目,才是真正在经济上拉动“巴铁”的长久良策。

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巴基斯坦如果不根除三大“穷病”,那么致富之路还是任重道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