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皇三子胤祉在雍正即位后,仍然以诚亲王之尊参与政务,且颇得雍正帝的信任。其实历史上,雍正与诚亲王胤祉的关系十分复杂,他虽然没有像胤禩、胤禟那样被改名逐出宗室,但其结局无疑也是悲剧的。说起这对君臣兄弟的恩怨情仇,就要回到康熙那个时代。
皇三子胤祉生于康熙十六年二月二十日(1677年3月23日),生母马佳氏。康熙二十年,马佳氏由荣嫔升为荣妃,是康熙时期最早获得主位的妃子之一。
皇四子胤禛比胤祉小一岁,生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生母乌雅氏。乌雅氏得封号较晚,由嫔位晋封为德妃。雍正即位后,她被尊为皇太后,雍正元年五月病逝。终康熙一朝,胤祉、胤禛各自的生母同为妃子,而胤祉之母马佳氏资历略深,实际地位在乌雅氏之上。
康熙帝对皇子比较重视,不仅对嫡子胤礽倍加疼爱,对于诸多庶子也莫不如此。仅以年长皇子胤祉、胤禛为例就可见一斑。
康熙二十四年(1685),胤禛8岁,六月初一日,康熙帝亲率王公大臣离京,巡狩塞外。初八日,接到太医院奏报,得知胤禛染上痢疾,即命回銮,一昼夜而至。在他的亲自过问下,胤禛的病情很快好转。待胤禛病情稳定后,康熙帝继续巡狩塞外。
这一年,康熙帝已有二十多位皇子,存活者9人,胤禛的这个经历虽非特殊,但他堪以为荣。乾隆帝即位后,将此事写入御制《世宗宪皇帝神功圣德碑》,以示皇祖“恩眷逾常”。
康熙三十六年(1697),皇三子胤祉21岁。是年二月初六日,康熙帝第三次亲政噶尔丹,钦定扈从皇子中,除皇长子胤褆外,还有胤祉。不料胤祉突然病倒,遂留京医治。在亲征过程中,康熙帝时常关注胤祉的病情,难掩关爱之意。
康熙三十七年(1698),诸皇子第一次分封爵位,受爵者分别入封下五旗。皇长子胤褆、皇三子胤祉均封多罗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等人一起封为多罗贝勒。大学士伊桑阿等奏请“将皇子照例尽皆封王”。康熙回答:“朕于阿哥等留心视之已久,四阿哥为人轻率,七阿哥赋性鲁钝。朕意已决,尔等勿得再请,异日伊等奋勉,再为加封,未始不可。”
康熙帝对胤禛的这个看法,不仅决定了胤禛初次所得爵位,在胤褆、胤祉之下,也在较长时间内影响到康熙对他的任用。从现存的满文档案中可以看出,自康熙三十七年首次分封后的近十年内,皇子中深受器重者,仅有胤褆、胤祉和胤禩。
雍正即位后修纂《清圣祖实录》,出于不言而喻的原因,对于皇四子之外的其他皇子的事迹多予以删改,以体现圣祖对他的恩眷。
康熙四十七年(1708)九月,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在这次事件中,胤褆被圈禁,胤禩被康熙帝斥之为“妄博虚名”、“结党潛谋”,革去了贝勒爵位(不久复封)。次年三月,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并第二次分封皇子。胤祉晋封和硕诚亲王,胤禛晋封和硕雍亲王,胤祺晋封和硕恒亲王,胤祐晋封多罗淳郡王,胤䄉封为多罗敦郡王,胤禩为多罗贝勒,胤禟、胤裪、胤禵为固山贝子。至此,胤祉和胤禛成为康熙后期封有亲王爵位的皇子中两位最长者,受到倚重。
不过,康熙帝对胤祉的信任重视程度显然高于胤禛,诸皇子奉旨、署名、协理政务时,均以胤祉居首,因此在康熙晚年胤祉是较有实力的储位竞争者之一。
雍正即位后对胤祉采取既抑制又包容的策略
康熙帝病逝后,胤禛即位,时胤褆和胤礽仍被圈禁,胤祉成为唯一享有王爵的皇兄。刚登大宝的雍正帝因丧事未行,事务千头万绪,所以急需借助熟悉内务胤祉与精明强干、深孚众望的胤禩,共同应付非常局面。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即康熙去世后的第二天,雍正帝命胤禩、十三阿哥胤祥、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总理事务。上谕曰:“朕苫块之次,中心纷瞀,所有启奏诸事,除朕藩邸事件外,余俱交送四大臣。凡有谕旨,必经由四大臣传出并记档,则诸事庶乎秩序然不紊。”
奇怪的是,雍正没有将资历最深的胤祉列入总理大臣名单中,揣测其意,大致有三个方面原因:
其一,胤禩、胤禟集团是雍正的主要政敌,实力不可小觑,必须予以笼络,以稳定人心;胤祥因与自己关系最近,故予以重用;胤祉非敌非友,能量、影响均不及胤禩,如果不用,对政局的稳定并无大碍。
其二,在雍正帝看来,以办事才能论,胤祉也在可用与不可用之间。
其三,这是最重要的一点,雍正帝对于胤祉先获亲王爵位、奏折名列在前一事耿耿于怀,一旦条件具备,必加以抑制。
雍正即位后,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他不得不对胤禩集团成员采取隔而不打,分而治之的方针。为了避免树敌过多,又对近支宗室大力笼络。而就在雍正刚即位不久,胤祉受到陈梦雷一案的牵连,但雍正帝网开一面,按而未发。
陈梦雷在康熙年间因过被流放盛京,康熙三十七年(1697)被赦还,次年奉旨侍从胤祉读书,在胤祉的主持下,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但是其人性格孤僻,颇为高傲,在雍正即位后多次受到弹劾。用雍正帝在上谕中说:
“陈梦雷系从耿逆之人,皇考宽仁免戮,发往关东。皇考东巡,念其平日稍知学问,带回京师,交诚亲王处行走。累年以来,不思改过,招摇无忌,不法甚多。朕以皇考恩免之人,不忍加诛,然京师断不可留。皇考遗命以敦睦为嘱,陈梦雷若在诚亲王处,将来必致有累。九卿等知陈梦雷颇多,或其罪有可原,不妨直言,朕即赦免。”
雍正元年四月,陈梦雷案有进一步发展,雍正帝仍不根究。因此,陈梦雷案长期未被公开,多年后宗人府等罗织胤祉罪名时,方被透露。
雍正即位后,对胤祉既不重用,又加包容,这是当时他对既非胤禩一党,也非可倚用的近支宗室成员的基本方针。不过,随着朝中形势的改变,胤祉的处境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雍正二年(1724),胤祉长子弘晟因讹诈银两被革去世子,降为闲散宗室,交与胤祉严加约束。
雍正三年二月,雍正帝服丧期满,他不再有所顾忌,惩处胤禩集团的步伐加快,胤祉也终于被卷入到这场政治漩涡之中。
淫威之下难以苟活,胤祉的结局注定是个悲剧
自雍正二年以后,雍正帝对胤禩等人的斥责日趋加重。四年正月初五日,雍正帝在养心殿西暖阁召见诸王、贝勒、贝子、满汉文武大臣等,胤祉、胤禩均在内。雍正帝在众人面前尽数胤禩的种种不是。胤禩站立一旁,沉默无语。
可是,当雍正指责他焚毁圣祖御批一事上反复其词时,他突然为自己辩白,于众臣前指天发誓:“若有虚言,一家俱死。”雍正帝据此说胤禩“自绝于天,自绝于祖宗,自绝于朕”,下令革去他的黄带子。又以“结党构逆,靡恶不为”罪,将胤禟、苏努、吴尔占三人革去黄带子,令宗人府将三人名字除去。
是年二月初七日,雍正帝于圆明园勤政殿再次召见诸王大臣,他首先告知众人:“胤禩之罪,实若当杀,宗人奏请,朕即决断。事关重大,尔等各陈所思,倘若并不尽表忠心,乃是为臣之人悖理不忠之处。”诸王大臣听罢,请求先在一处会议。
诸大臣不敢违逆雍正帝的意思,但胤祉却认为胤禩固然有罪但罪不至死,且诛杀兄弟有违圣君之名。在这一关键时刻、重大问题上,胤祉的表现不当帝意,遭到申斥,因此他内心深感不安。不过,雍正帝到当时的主要目标尚是胤禩集团,还无心打击胤祉。
雍正六年(1728)六月,此时胤禩集团早已覆灭,雍正开始调转枪口对付胤祉。这年,胤祉勒索原山西巡抚苏克济银两案事发,宗人府参劾他”毫无臣礼“,旨令降为郡王,免议政,其子弘晟交宗人府严行锁禁。
雍正八年(1730)二月,上谕称:“诚郡王胤祉年来自知从前错谬,深加愧悔”,复封亲王。五月,怡亲王胤祥病逝,胤祉在治丧活动中迟至,且被指为无悲伤之色,宗人府遵旨定议不孝、妄乱、狂悖、党逆、奸邪、怨恨不敬等罪,令革去亲王,拘禁于景山永安亭。
雍正十年闰五月,胤祉病逝,终年56岁,上谕“一切殡葬之礼,着按郡王例行,赏内库银五千两料理丧事”。乾隆二年(1737),追谥“隐”,复原诚郡王字号。
从胤祉与胤禛这对君臣兄弟的关系来看,总体呈现出三个阶段:由包容、俯首,到凌逼、退缩,再到构罪、丧命。客观地说,皇三子胤祉带有较重的书生气,他钻研学问,不善交际。不过,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他对于雍正帝的统治并未构成威胁,然后雍正帝始终不忘前嫌,非要置之死地而后快,这从侧面发映出雍正帝的猜忌和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