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清退什么意思,“一刀切”伤害了“代课教师”情感,勿谓言之不预

100人浏览   2024-10-09 10:03:53

原民办教师一生最大的心痛就是被“一刀切”清退离岗。之所以对此耿耿于怀,是因为清退的不少人都是“精英”,转正了的也未必都是“儒者”。其根源就是各地不同的任教截止日期的规定。

原民师维权在路上,没音讯等待甚心伤

这不是危言耸听,既然许多地方将民办教师任教截止日期规定在1984年前后,更有云南红河州是1978年,那么为什么还要招收民办教师?想当民办教师者趋之若骛,还是因为任教截止日期是滞后的。

一提到“清退”两字,凡有此经历者心像刀割一般。不敢回忆曾经的经历,更不敢直视现状,竟然还有人想把刀往他们心口扎!

清退的释意:①廉洁谦退。《南史·何求传》:“﹝ 求 ﹞歷位太子洗马, 丹阳郡 丞,清退无嗜慾。”《南史·冯道根传》:“﹝ 道根 ﹞在朝廷虽贵显,而性俭约……当世服其清退, 武帝 亦雅重之。”

②清退是指经过将有关办毕的收文按期返归原发文机构或由其指定的有关单位。

淘汰的意思:①留下好的,去掉不合适的保留合适的;②淘汰有荡除洗涤;③经由选择或竞争,剔除无用低劣的人或物。

该明白“清退”和“淘汰”的意思和区别了吗?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是想把“清退”说成“淘汰”。怎么能不说是一次次伤害原民办教师的情感?

殊不知,在这个“截止日期”之内的,只能说是早当了几年“人民教师”。想不到最后为了民办教师“清零”,考试只是“备胎”。鱼龙混杂就是定局,也难怪有些当过民办教师,侥幸转正的,还在砸民办教师的“锅”。将“辛劳”写成“新劳”,将“汗水”写成“汉水”,还真让人汗颜。

其实,清退民办教师就是一个错,为何不来一个公平竞争——用考试决定去留。怎么就两个字“清退”解决了?命运两重天,这才是最大的不幸与伤痛。

公平竞争是考试,清退离岗非民意

曾经也是“教育民工”之称的原民办教师,他们没名、没份、没有钱地担负着农村基础教育,及义务教育的重任。他们的责任心、事业心,特别是教学成绩丝毫不比在编的公办教师差,甚至是完全超越了!

绝大多数的原民办教师,任教于八十年代中期及以前,这在当时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条件下,也是“姣姣者”,在古代是生员,妥妥的秀才。在工作岗位中兢兢业业,培养着孩子们对科学文化知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没功劳苦总该苦劳。

毋庸置疑,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水平的亟待提高,应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但是,在被“一刀切”清退的所谓代课教师中间,有一大批人是教学中的骨干。他们撑起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一片蓝天,无愧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脊梁。

在岗时他们并没有真正享受“人民教师”的待遇,却担负起了中华民族最神圣,也是最艰巨的农村教育的重担。生活在农村的最底层,他们的收入连维持自己生活尚且困难,又怎么养家糊口?但是,他们不曾怠慢和放弃自己执着的“事业”,真让人感动和敬佩!

报酬微薄不在意,呕心沥血育桃李

被清退离岗后,开店没资金,打工没技术,只能出苦力挣辛苦钱。一晃又是一二十年,他们即将或已经进入老年了。没有一定的经济做为养老的基础,只有每一年教龄10元不等的教龄补贴,既是他们与农民的不同,又是对他们曾经付出的“回报”。这杯水车薪的待遇,未免太让人失望和寒心了。

殷切希望教育主管部门,甚至全社会都应该站在历史的、客观地角度,尊重原民办教师代课人员所作出的历史贡献。通过增加教龄补贴,或转化教龄补贴为离岗退养费,或按教龄适当发放困难生活补助费,或为未达成60周岁的补办社会养老保险,或补发一次性经济补偿金等途经解决他们的遗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