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在谈物流的时候,还会谈到运输、流通、供应链等几个概念,总是感觉似是而非。
一、物流与运输是什么关系?
结合我国《物流术语(GB/T18354-2006)》《道路运输术语(GB/T8226-2008)》等国家标准的定义,梳理如下:
从牛津词典的词语释义来看,梳理如下:
知识贴
尽管有人认为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贸畅其流”是我国物流的启蒙,但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物流”一词更多的参考了日本的物流概念(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物品流动,原文“生産者から消費者までの物の流れ”)。
1956年,日本生产部公派赴美的“流通技术专门考察团”认为日本的“流通技术”与“physical distribution”内容相同,从而将“流通技术”改称为“P·D·”并广泛应用。
1964年6月,日通综合研究所所长金谷璋在《输送展望》杂志上刊登了《物的流通新动向》,正式用“物的流通”概念取代“P·D·”。1964年7月,池田内阁时期“中期5年经济计划”流通领域计划委员会委员平原直在会见记者时指出,“较之P·D·的称法,更应该叫做物的流通”。1965年,日本社会各界全面接受“物流”一词。
1979年,我国物资工作者代表团赴日参加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归国后在考察报告中第一次引用“物流”一词。1989年,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在北京召开,“物流”一词在我国的使用日益普遍。
尽管旅客运输不属于物流的范围,但我们在谈论运输与物流时,往往特指货物运输。可见,物流是为了完成货物交付,运输是为了完成货物位移,两者是包含关系,货物运输属于物流的组成部分之一。此外,我们通常把短途的、多批量、小批次的运输称之为配送。从环节构成来看,运输是贯穿物流全过程的主线,串联了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的各个环节,同步衍生了信息流动,是物流活动的开展基础和运作主体。所以,谈到“物流”就容易想起“运输”。
二、物流与流通是什么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社会再生产分为生产、流通(交换和分配)、消费,流通作为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承担着商品从生产到消费领域“惊险一跃”功能,将商品由物质转化为货币,使得商品价值在消费环节实现。
我国对流通界定始终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变换而不断演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品流通法》中,
从牛津词典的词语释义来,
从概念内涵来看,流通由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商流和物流是流通的本质,决定了流通的发起与实现。资金流和信息流是流通的手段,决定了流通的公平与效率。
可见,流通是为了实现产销衔接,物流是为了实现货物交付,两者是交叉关系。尽管绝大部分的物流发生在流通领域,但生产领域的厂内物流(如原材料流转)、消费领域的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如搬家)并不属于流通。此外,在流通领域,商流通常是物流的前置,但也存在应急物流、军事物流等非商业行为。
三、物流与供应链是什么关系?
结合我国《物流术语(GB/T18354-2006)》的定义,梳理如下:
从牛津词典的词语释义来,
供应链超越了流通领域,是按照消费需求,统筹生产、流通的精益组织。供应链条上的每一个主体的位置都是相对的,不同类型企业之间是一种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可见,供应链是为了实现供需匹配,物流是为了实现货物交付,两者是包含关系。供应链是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三流合一”,是先进技术降低跨部门协同成本的发展成果,逐步推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从“按行业切块的批量生产”进步为“按产业链条的定制生产”。
四、总结
最后,从概念的边界对四个名词进行总结:
总体来看,运输是人类社会的根本需求、流通是国民经济循环的必要环节,这两个名词是亘古不变的。相对来说,物流和供应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发展成果,是社会生产组织的进化。一言概之,运输是物流的基础要素,物流是流通、供应链的构成细胞,供应链是流通的变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