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及纲领
旧式农民战争: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单纯的农民战争。
中国历代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由于它发生在新时代,故有其新的特点,如反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并提出了一整套纲领、制度和政策等。
(一)爆发原因
农民阶级是列强和封建统治阶级最主要的压迫对象和反抗力量。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阶级矛盾突出。长期以来,中国农民在封建地主的压迫剥削下,过着极度贫困、没有任何权利的生活。占农村人口仅10%的地主、官僚却占有绝大部分土地;而占农村人口90%的农民绝大多数靠租种地主土地过活,还要把全年收成的一半以上作为地租交给地主。阶级矛盾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其二,列强入侵激化了阶级矛盾。鸦片战争失败后,一方面,清政府为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和军费,同时也为弥补财政亏空,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旧赋新税,再加上官吏的横征暴敛,农民已是重负不堪。另一方面,列强入侵,导致中国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加之鸦片的泛滥,白银外流更加严重,导致银贵钱贱,“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农民田赋负担成倍增加。残酷的压迫剥削使农民不得不起来反抗。1842年至1850年间,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太平天国大规模农民起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酝酿和爆发的。
(二)历史过程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历时14年(1851——1864),波及18个省。其兴衰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酝酿阶段(1843年至1850年):1843年,洪秀全开始拜上帝,撷取原始基督教教义中普世平等思想及教规仪式,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发动群众。
起义阶段(1851年1月至12月):1851年1月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同年12月“永安建制”,建立了自己的制度,封了很多王。转战定都:(1852年4月至1853年3月)1852年4月北出广西,转战湘鄂。1853年1月攻占武昌。同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称“天京”,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政权。
军事全盛阶段(1853年至1856年6月):北伐、西征和天京破围战,兵临天津逼北京,控制鄂、赣、皖、苏大片地区。
危局苦斗阶段(1856年9月至1863年12月):1856年9月发生“天京事变”,成为其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之后太平军虽破江南江北大营,取得三和大捷,还在江浙建立了根据地,仍无法挽回颓势。
失败(1863年12月至1864年7月):1864年1月安庆失守。“天京保卫战”,同年6月洪秀全病故,7月天京陷落,湘军屠城,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
(三)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冬颁布了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内容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也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的社会理想和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领导者希望通过施行这个制度,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因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迅速席卷全国。
《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发展并超越了以往农民战争“均贫富”、“等贵贱”的思想,将千百年来农民渴望土地的愿望和建立无剥削无压迫社会的理想系统化、纲领化和制度化,既是这次运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农民革命纲领。但《天朝田亩制度》是在小生产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是无法实现的空想,加之太平天国还在战争中,《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方案从未实行过,也不可能实行。
2.《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发展方案。1859年,洪仁玎制定了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欲对中国社会上层建筑进行一些改革,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由于《资政新篇》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直接产物,又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并未能付诸实施。但它毕竟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为之后中国社会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