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诸暨市海特信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品质车间内,工作人员对用于人工智能芯片散热的IGBT散热铜针板进行检测。方 成摄(中经视觉)
“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深化‘数字浙江’建设,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近期,浙江省召开深化“数字浙江”建设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将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举全省之力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
一直以来,浙江前瞻性布局建设“数字浙江”,筑牢基础加快构建新型算力体系,做实AI赋能加速落地应用场景,让企业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主导力量。未来,浙江将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方阵、打造万亿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等方面持续发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的格局,汇聚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合力。
夯实算力基础
构建高质量算力供给,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浙江省经信厅数字经济处(人工智能处)副处长郑闽红介绍,浙江正加快推进算力强省建设,加强对全省算力布局的合规指引,指导地市建设万卡级算力集群,统筹算力与绿色电力一体化发展,加强算力、电力、运力、存力一体化规划,推动新能源(风、光、核)、输配电网与算力设施协同发展。
作为全国领先的县级国产商业化算力中心,位于浙江台州黄岩的浙东南智算中心正成为浙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强大助推器。该中心一期400P算力设施上线运营后,算力认租率超150%,截至目前,算力使用率已达80%至85%。同时,浙东南智算中心二期项目已开工建设,总投资50亿元,建成算力达4000P,致力于打造万卡级AI多生态异构算力基地。
浙江川品合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志洪曾为设计难题头疼不已,从事注塑产业30多年的他决心利用人工智能设计应用,研发“柔川”日化塑料设计大模型。自建大模型需要强大的算力作支撑,起初遥不可及的算力资源,在浙东南智算中心投运后得以实现,他的大模型在算力加持下,几秒就能出图,效率大幅提升,受到业内认可。
“浙东南智算中心搭载了最新一代的国产人工智能芯片,成为在技术水平、覆盖算力类型、通用度等方面领先的智能计算中心之一。”浙东南智算中心技术总监雷晓辉表示,这一强大的算力基础设施,吸引了众多人工智能企业的目光,文远知行、爱泊车等20多家数字经济头部企业纷纷在黄岩区设立公司,借助智算中心的算力实现业务发展。
占地面积约286亩的中国移动长三角(金华)数据中心位于金华市金东区,总投资约40亿元,是一个集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集群科技园区。该数据中心运维负责人祝军介绍,中心包含通信枢纽中心、大数据云计算中心等五大功能区,可提供30T出口带宽、2万架服务器,软硬件设施国际领先,是中国移动重要的网络枢纽节点之一,而这离不开强有力的电力支撑。
为做好数据中心用电服务,国网金华供电公司设置了专门团队,在用电安全方面定期开展现场用电检查,由专属客户经理针对用户现场实际编制用户电力应急抢修保障方案;在用户设备发生故障时,主动派员指导用户保障用电。
“为提升数据中心的能效水平,我们结合企业运行情况,不定期向用户开具多张优化用电方案书,推动企业创新采用蓄冷罐削峰填谷策略,精确把握负荷波动情况,灵活调控供冷量,精确开展负荷调控。”国网金华供电公司客户经理沈巍表示,数据中心还引入光伏能源,通过光伏与建筑结构相结合,减少建筑升温,降低机房温度,为数据中心带来绿色动能。
培育平台应用
近日,一场热闹的低空经济创新发展推进大会在绍兴新昌县的万丰航空小镇举行,除了各类最新款无人机的展出,一系列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监管平台也让人眼前一亮。
工作人员现场进行了一段“新昌低空数智服务平台”的实操演示,只见一台低空飞行器从起飞到降落,全程动作都在平台监管画面上实时画出轨迹,一旦发现进入禁飞区、限飞区,立即启动预警。“通过综合AI场景的道路航线巡检、飞行空域申请、无人机报警侦测及反制等多个场景的应用,最终通过监管平台引导规范低空飞行活动,统筹低空经济发展和安全。”平台技术方工作人员辛何云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由浙江天姥山低空经济研究院开发的“天姥云脑”平台也在新昌发布。“作为低空经济的智能中枢,该平台包含低空数字建模、空域网格计算、气象智能预报、地表信息提取、电磁全域识别五大核心系统,构建起完整的低空智能治理生态。”浙江天姥山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刚介绍,该平台依托大模型、分布式计算和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创新性地解决了低空经济多主体协同、多业务融合和全要素调度的行业难题,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将大力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要通过搭建细分平台落地各类应用。如今,位于绍兴诸暨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约1万亩的智能视觉“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已形成一定规模,截至目前,平台累计集聚企业150余家,落户重点项目50余个,总投资超700亿元。2024年,平台总产值已达204.3亿元,增长28.3%。
“我们面向类脑智能未来产业,以视觉感知为切入点,构建以智能视觉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为核心的智能视觉全产业链。”诸暨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朱蒋洪表示,通过近几年的培育,平台已赋能新型显示、机器人、智能驾驶、AR、VR等智能终端应用高质量发展,将向着实现2030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的目标努力。
强化要素支撑
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端的技术突破和政策资金侧的强力支撑。在充分的要素资源保障下,人工智能应用得以加速落地。
最近,“环卫机器人”成了金华永康丽州广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们手持小圆刷、身装摄像头,穿梭在道路间,自动清扫道路垃圾,遇到行人和障碍物时也会绕行躲避,引得市民驻足围观。
“事实上,机器人要实现自动清扫并不容易,需要具备感知、控制、规划等各类算法,以及导航、大数据等人工智能技术。”浙江酷移机器人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孙晓东介绍,“环卫机器人”来自该公司,借助自建数据闭环系统,推动算法加速迭代,将自动驾驶技术成功应用在环卫场景中。
中信银行杭州分行公司银行部总经理肖智表示,为有效解决该企业新能源智能网联环卫装备项目厂房及配套设施建设资金需求,中信银行杭州分行组建专业团队实地走访调研和评估、量身定制综合服务方案、高效推进审批流程,为该企业批复项目贷款2.2亿元。除授信外,还为企业提供包括境外账户体系搭建、结汇、代发等综合金融服务,让科创企业得以在市场波动中获得长期稳定的金融支持。
“始终在行业内保持技术优势,需要雄厚的资金投入作支持。”来自杭州高新区(滨江)的虹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视觉人工智能行业领先者,该企业财务负责人韦凯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客户已遍布全球,在其成长过程中,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
“我们享受到多项奖补和减免政策,在杭州高新区(滨江)的关怀助力下,企业形成了‘政策引导—研发投入—效益提高—加大研发投入’的良性循环。”韦凯以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举例,“政策的支持力度很大,节省下来的钱都是实打实的现金流,有效提升了财务灵活性。”
“虹软科技的研发团队规模较大且研发项目中各类支出复杂繁多,我们也曾对研发费用的归集产生疑惑,滨江区税务部门得知后及时上门开展辅导,帮助我们厘清思路,并重点针对其中无形资产的摊销问题详细解读。”韦凯说,“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服务让企业倍感温暖。
据介绍,为更好落实《杭州市人工智能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杭州市滨江区税务局摸排辖区内相关企业名单,建立起“税务管家”一对一跟踪辅导机制,并通过靶向推送政策解读、开辟快办快审通道等服务举措,确保税费红利直达快享,助推“人工智能+”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经济日报记者 李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