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武夷山九曲溪两岸的丹霞景观。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唐代远
当晨雾漫过九曲溪的第十八道弯,采茶女指尖掠过沾露的茶芽,武夷山的清晨便浸在《茶经》的墨香里。
4月19日至23日,“何以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主题活动在武夷山举办,全国50余家主流媒体记者齐聚于此。在南平茶山的云雾氤氲里,在与野生藏酋猴亲密接触中,让世界读懂中华文明“传统不老,唯在常新”的韧性密码。
武夷山的丹山碧水,藏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答案。中国智慧从不囿于博物馆的玻璃柜,触摸玉女峰岩壁上的《九曲棹歌》,朱子笔下的“万象画图”竟在指尖震颤。石头会说话,山水有记忆,这是武夷山给世界的惊喜。从“万里茶道”的驼铃悠扬到“双世遗”的当代破圈,武夷山的实践揭示了一条真理——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的勇气。诚如越来越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用直播带火岩茶工艺、景区用AR技术让古崖葬文化“活”起来、村民将老宅改造成书香茶肆……当传统基因与现代媒介碰撞交融,文化传承的密钥便在青砖黛瓦与山水林泉间,解码出一个立体多维的中国。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脉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当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监测数据接入“生态大脑”、当线上直播带着全球网友“云赏”茶山春色,数字技术正将中国文脉推向更广阔的舞台。数字赋能的本质,是用技术打破时空界限,武夷山的“破圈”经验正是如此。年轻团队用短视频拆解“茶百戏”技法,提升了年轻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关注;《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采用沉浸式舞台,让观众置身于古老的茶文化之中;传奇武夷行浸式数字剧场采用AI、数字人、全息投影等现代科技手段,融入九曲溪自然山水、闽越文化等元素,让游客体验武夷山的生态与人文之美……这些创新并未消解传统,反而让文化以更轻盈的姿态走向大众,用世界听得懂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文明的高度,在于人与自然的共舞而非征服。武夷山的探索证明,当文化自觉深植乡土根脉,与科技革新同频共振,以开放姿态拥抱时代浪潮,这种文化转型让历史积淀转化为创新动能,在守护文脉本真的同时,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真正的文明互鉴,不是输出符号,而是共享价值。这种让历史瑰宝焕发当代价值的智慧,正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