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科学防癌·健康生活”。数据显示,2022年我市管理的肿瘤患者,有11.5万人。
他们经受病痛,治疗过程难免有绝望、恐惧情绪。他们与肿瘤长期抗争,不少人不仅顺利度过医学定义的五年生存期,更用另一维度衡量生命,那就是——“好好生活”。
他们中,有人拖着瘸腿勇攀高峰,用脚步挑战生命的高度;有人组织病友抱团取暖,以群体力量传递希望;有人把平凡日子过得热气腾腾,用乐观感染身边人。他们用行动证明,即便被癌症阴霾笼罩,也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张明亮:不服输的抗癌“铁人”
初春的周末,在大阳山的石阶上,一位腿部严重跛行的老人正拄着拐杖向上攀爬。经过四个小时的艰难攀爬,他成功登顶,游客们纷纷鼓掌赞叹。“死神甩不掉我,却让我明白生命不息,攀登不止。”他说。
他叫张明亮,今年70岁,在苏州癌友圈中颇有名气。由于年轻时曾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全国多地修过铁路、架过大桥,被病友们称为“张铁人”。2007年,他在单位体检时查出肝癌。“肝癌是‘癌王’,开不开刀都希望渺茫。”面对亲朋好友的劝阻声,他的妻子依然二话不说将他转至上海做手术。这份坚定的爱与支持,给了张明亮生的希望。手术很成功,本以为生活会逐渐平静,然而两年后,一场脑出血又让他半身不遂。经过治疗,命虽捡回来了,却落下了走路一瘸一拐的毛病。
张明亮在逛公园。苏报融媒记者 李静/摄
这位“铁人”的康复方式与众不同。苏州大阳山有上千级台阶,他拖着瘸腿,花了九个小时上下攀爬;为吃一碗网红面,他拄着拐杖辗转搭乘三趟公交车;想看沙家浜的风景,他便独自乘11趟公交往返。“每一步都很吃力,但走得越多,心中就越有劲。”原本,他以为自己肝癌术后最多只剩两三年的时光,所以想在有生之年多去一些地方走走看看。没想到,这一坚持就是16年,他也成了肝癌病友中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一个。多年来,他游遍了苏州的古镇、古寺、园林,每天的微信步数都超过一万步。
“我是最幸运的肝癌患者,很多病友的电话,慢慢地就打不通了,这让我非常难过。”为了鼓励病友,张明亮不断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抗癌心得,告诉大家要快乐生活,珍惜当下。闲来无事时,张明亮还喜欢在胥江边的菜地里,种点青椒、大蒜、小青菜。“如今我精气神儿十足,把每天的日子过成了诗。”他说。
陆雪花:群体抗癌,不做独行侠
全国肿瘤防治周将至,苏州市吴中区癌症康复协会副会长陆雪花正忙着为一批特殊的“寿星”筹备5岁生日会。这些“寿星”并非普通的孩子,而是成功抗癌5年的病友们。“5年是个坎,跨过去就是新生。”陆雪花一边布置着会场,一边说道。
2008年,49岁的陆雪花确诊胃癌后,切除了五分之四的胃,彼时她心情低落,在化疗床上数着点滴声度日。“病情很重,不一定能扛过化疗。”面对医生的断言,想到家庭的责任,陆雪花告诉自己,一定要和命运较劲。当年,她就加入了苏州市癌症康复协会,病友们的鼓励让她走出阴霾。成为康复班班长后,她带着66名病友在巴马的山涧里行走,于云南的星空下围炉夜话。“一个人抗癌是孤舟,一群人就是舰队。”陆雪花说。令她没想到的是,她所带的康复班成员的生存率都不错。
为病友筹备五岁生日会的陆雪花。苏报融媒记者 李静/摄
随后的几年里,陆雪花在群体抗癌的道路上从未停歇。她积极组织各项活动,被选为苏州市癌症康复协会秘书长,获得了多个市级奖项。2011年,吴中区癌症康复协会成立,陆雪花积极投身其中——为病友制定饮食起居自律表,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康复一日游、专家健康讲座等活动传递温暖。她熟悉每一个协会会员的病情和家庭,久而久之成了大家的“主心骨”。曾有夫妻因抗癌压力大闹离婚,凌晨找她上门调解;也有独居会员化疗后情绪崩溃,她带着热粥前去开导。在她的推动下,协会从成立之初的60多人发展到如今1200多人,会员五年生存率超90%。
常有人问陆雪花,每天忙来忙去不挣一分钱,到底图什么?她说,看到那些曾经哭哭啼啼、被病痛折磨的会员,如今能开心地生活,这便是坚持的意义。
翁建美:生病了也要好好生活
春日的石湖畔,常能看到几位中年女子沿着步道缓步而行,其中笑声最爽朗的,是1975年出生的翁建美。若不是颈部那道淡粉色的疤痕,谁也想不到这位活力十足的女子,曾三次与癌症交手。
2018年,一次异常出血让翁建美被确诊为宫颈癌,随后她咬牙挺过了四次化疗的煎熬。就在家人以为风雨即将过去时,2020年,命运又接连给她出了两道难题——甲状腺癌和后腹膜肿瘤。短短三个月内,她两次被推上手术台。
“不需要他人鼓励,我自己就能治愈。”面对接踵而至的打击,翁建美没有消沉,反而笑着告诉身边人,癌症不过是张考卷,生活才是永远做不完的大题。化疗结束仅两个月,她就调整好心态,重新扛起生活的担子:母亲患有轻度阿尔茨海默症,常常忘记吃药;父亲病情危重,需要人看护;两个儿子还在上学,生活起居要照料。“那时我就想,既然三次癌症都没把我打倒,那就得活出点滋味。”翁建美暗下决心。
在家中忙碌的翁建美。苏报融媒记者 李静/摄
性格开朗的翁建美,除了每日按时服药之外,并不觉得三次肿瘤手术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多大的影响。她把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每天清晨,她会早早起床为家人准备营养丰富的早餐,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闲暇时光,她会去石湖畔漫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也会和姐妹们聚在一起打打掼蛋、唱唱歌。她的这份乐观,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连病友们都说:“看到她,就觉得日子没那么难熬。”
“生活还要继续,不能让病痛影响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即使生病了也要好好生活,好好吃饭。”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她主动加入癌症康复协会,经常走进病房,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其他病友。看到有人因化疗掉发而难过,她笑着安慰:“别怕,头发掉了还会长,只要人活着就有希望。”那些曾和她一起手术的病友,如今都成了她的挚友。在大家眼里,翁建美不仅是抗癌勇士,更是一位真正懂得过日子的“生活家”。
“生病让我更珍惜平凡的每一天。”翁建美想告诉所有正在经历病痛的人,与其悲叹命运,不如坦然面对,不叹气、不抱怨,把每一天都过得热气腾腾。
(苏报融媒记者 李静/文)
编辑: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