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济南大明湖,大家不约而同地想起夏雨荷,盖因去年年底立起的那座巨型花灯“湖畔雨荷”。那花灯用极具网感的表现手法将大明湖畔夏雨荷这一IP巧妙再现,打造了唯美浪漫的古风少女形象,让人眼前一亮。夏雨荷不过是琼瑶在《还珠格格》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却走入了游客心中。无中生有,这个现象很值得人们思考。
最近,我到运河之脊——南旺寻访,为古人的智慧所震撼。这处位于济宁市汶上县、可与四川都江堰相媲美、历史上曾作为京杭大运河“心脏”的水利枢纽——南旺分水枢纽工程,2014年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南旺无疑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标识。它是大运河上最具科技价值的节点之一,代表了17世纪工业革命前世界土木工程技术的最高成就。
南旺的魅力在哪里呢?京杭大运河流经济宁,汶上县南旺地段是一个制高点,因水浅难以通航,但汶上县北境的大汶河却水源丰富。明朝初期,工部尚书宋礼采用汶上老人白英建议,利用大汶河上的坎河口地势高于南旺这一有利条件,在坎河口修筑戴村坝,截住大汶河之水,又从戴村坝至南旺分水口开挖一道八十余里长的小汶河,引汶济运,从而保证了大运河南北贯通。史料记载,康熙六次亲临河工现场视察,对水利专家白英评价甚高:“朕屡南巡,经过汶上县分水口,观遏汶分流处,深服白英相度开浚之妙。……每岁东南漕艘,无或滞留,此皆白英遏汶分水之功也。相传(白)英当日每徘徊汶、济之间,积数十年精思,一旦确有所见,决为此议。三百余年行之无弊,所谓因地之宜,顺水之性也。”当地人把白英封为永济神。
不知怎的,我忽然想起《红楼梦》。林黛玉北上和南下就是在大运河上来回的,这水做的女子林黛玉,应该经过南旺。她在这里逗留过吗?
小说第三回说,林黛玉母亲去世,自扬州启程,由贾雨村陪同投奔外祖母家。小说写的是黛玉与父亲林如海“洒泪而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雨村另有船只,带了两个小童,依附黛玉而行。”走了多少天也不知道,小说一笔就写到“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可以肯定,林黛玉坐船走的是大运河。小说第十二回说,“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贾母听了,未免又加忧闷,只得忙忙的打点黛玉起身。宝玉大不自在,争奈父女之情,也不好拦劝。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她去,仍叫带回来。一应土仪盘缠,不消絮说,自然要妥帖。作速择了日期,贾琏与林黛玉辞别了贾母等,带领仆从,登舟往扬州去了。”从京城南下也是走的大运河。小说第五十七回,紫鹃骗贾宝玉,林黛玉要回苏州嫁人,贾宝玉指着金西洋自行船说:“那不是接他们来的船来了,湾在那里呢。”表示他知晓林黛玉回苏州会乘船走大运河这条水路。
我看到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曹立波2022年8月2日下午在北京通州大运河轮船上举办的张家湾古镇红学文化论坛上介绍,林黛玉进贾府,走了大约一个月,在通州张家湾上船。她说:“这些年有一个争执很久的问题,《红楼梦》林黛玉入贾府时到底几岁?她从扬州坐船沿运河到北京得多久?我对这些疑问进行了论证研究。”曹立波说。她的分析用一个叫程庭的文人作参照,程庭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详细记录了他从扬州坐船去北京的路程。他从扬州北上,为康熙祝寿,结束之后又从北京南下,去程走了23天,回程是29天。“我认为林黛玉的船只平均每天40公里的速度行进的话,粗略计算一个月便可以到达北京。”曹立波进而分析,“林黛玉是从扬州哪个渡口登船的呢?‘京口瓜洲一水间’,我们所熟悉的瓜洲要更加靠南方一些,林黛玉的父亲是巡盐御史,在扬州履职。扬州有一个很出名的东关古渡码头,那个正好在大运河边上,她应该是从这个码头登船的,到了北京通州在张家湾渡口登岸,应该在这住过。”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林黛玉不过是个虚构的人物,就跟夏雨荷一样。可是,小说也是源于生活的,红学家早已考证过曹雪芹家世与运河的关系。曹雪芹写运河,有时信手拈来,比如第四十八回,香菱对黛玉说:“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香菱和黛玉都是苏州姑娘,她们北上走的是一样的水路——大运河。
汶上县文物保护中心的刘建康先生说,南旺这个地方因为是运河之脊,旅客在船上南下、北上,不是说走就走,要看水势开闸放水,有时一周,有时半月,有时会更长,所以就导致这里的游客滞留,游客就住下来游览、休闲,等待开闸放水通过。
到过南旺的名人很多,好多人还留下了释文,比如明朝刘伯温的《过南旺守闸》:“客路三千里,舟行二月余。壮颜随日减,衰鬓受风疏。蔓草须句国,浮云少昊墟。秋心如汶水,荡漾绕青徐。”明朝大文学家归有光就曾经在南旺待过。明代嘉靖四十一年,归有光赴京参加会试,北上及南返走的都是水路,在山东停留的时间有22天之久。在这22天里,归有光每日都写日记,在南旺,他“至宋尚书祠,观鹅河口汶水来处……有分水龙王庙。”
按照刘建康的说法,曹立波教授推断林黛玉一个月到北京有点悬。曹教授忽略了过南旺的这个关键点,在南旺,黛玉也许滞留了不短的时间。
刘建康小时就住在距离现在遗址保护区域三四里地的地方,古河道曾经是他的游乐场:“这些年我们分别对分水龙王庙建筑群古遗址、运河砖砌河堤、邢通斗门遗址、柳林闸和寺前铺闸等遗址进行保护性考古发掘,这项考古工作还入选了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呢。”
从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出来,在遗址公园漫步,我看到了十里闸、柳林闸、关帝庙。旁边是开满了桐花的粗壮的梧桐树,运河河底已经无水,脚下是青青野草,遥想着几百年前古运河的繁华景象,感慨不已:在某一个清晨或者午后,林黛玉在奶娘的陪伴下,登岸观赏着运河两岸的景致,一定是别有一番滋味吧?
我想,要是在这运河之脊边上塑一个黛玉过南旺的群像,也许像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一样,成为网红打卡地。
跳出南旺看南旺,也许看得更清晰。“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我说这话,目的无他,就是想启发大家讲好运河之脊的故事。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其中山东段的长度为643千米,虽然比起流经长度最长的江苏省短了40多千米,但由于悬河黄河的存在,山东段是修建难度最大的河段,拥有多处水利枢纽。怎么会没有故事呢?各地都在搞文化“两创”,怎么能缺了南旺?要用现代理念的锋芒激活沉睡的“材料”和尘封的史料,最大限度地占有第一手资料,并把资料变成思维的养料,当然缺不了的是现场采集到的鲜活信息的映照。
我给汶上县作家田野说:“咱们写个《黛玉过南旺》情景剧如何?”
田野羞赧地笑着点头:“那就试试!”
(大众新闻记者 逄春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