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薛文春
北京“半马”才结束,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又来了!
5月7日,北京宣布全球首个为人形机器人组织的综合性竞技赛事——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于8月15日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办。
不得不说,最近这段时间,人形机器人真的有点“忙”。
先有20台人形机器人在北京亦庄参加半程马拉松比赛;后有150台具身机器人在江苏无锡参加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五一”期间,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才在北京怀柔完赛……这不,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又要来了。
人类长跑的脚步刚落,机器人已经在赛道上奔跑;这不禁让人发问:全国各大城市“扎堆”给人形机器人举办体育比赛,这是为何?当机器人开始比拼马拉松、足球,人类又在比什么?
这不仅仅是一场场“机器人秀”,更是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预演。在这些比赛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堆会动的机器,而是整个智能制造生态的试炼场,是人类社会对人工智能未来边界的集体想象与现实测试。
“天工”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冠军 潮新闻记者 倪雁强 魏志阳 摄
比谁的技术更牛——
观众看的是热闹,技术人员看的是数据和算法
看过北京“半马”直播的观众,应该还记得这个场景——
发令枪响后,一位“美女”机器人刚起跑就滑跪在地,腿部当场“骨折”;反观一个“小孩哥”机器人步态优美、步伐稳健,最终拿下亚军。
无锡运动会足球赛,有机器人“运动员”把自己绊倒,受伤倒地,最后被人用担架抬下赛场;但也有机器人“运动员”出其不意用“脚后跟”进球,赢得满场欢呼。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网友评论一语中的!从核心技术来看,人形机器人技术是一种结合机械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的前沿科学。体育比赛能全方位检验机器人的综合性能。这么多企业,谁家技术更牛?走出实验室比一比就知道。
就拿北京“半马”来说,全程21公里,含柏油路、坡道和急弯等多种地形,非常考验研发团队在运动控制算法、关节灵活性、能源系统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天工”之所以能夺冠,正是因为它在控制器等硬件方面、AI强化学习方面比其他机器人更优秀。
“‘天工’完赛夺冠,其实也是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进步的验证。”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副研究员、浙江大学智能移动无人系统省工程中心主任助理潘月透露,目前我国在人形机器人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等方面已经与欧美日齐平。各类传感器,如激光雷达、深度视觉相机、多维传感器等领域也接近国际水平,发展势头迅猛。
观众看的是热闹,技术人员看的是数据和算法——它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跌倒背后,都是传感器、控制器、AI算法、能源系统的协同作战。
至于在比赛过程中出现的“摔倒”“骨折”等问题,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倒逼着技术的进步。赛场上这一摔,也正是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在摆脱“实验室依赖症”、走向真实世界应用场景的转折点。企业在赛场暴露问题,也在赛后加速技术迭代。“通过比赛暴露不足会促使企业在相关技术上寻求突破,推动上游零部件升级。”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吕淼认为,这么多参赛队伍相互交流切磋也有助于行业技术标准的形成。
人形机器人 来源:视觉中国
比谁的产业更强——
跑的是马,赛的是城
当人们在观看人形机器人比赛,热烈讨论着“谁家机器人摔倒了”“谁家机器人会夺冠”等话题时,赛事背后的城市早已在产业上暗自较劲。机器人在赛道上奔跑的背后,其实是城市在产业链上的“短兵相接”。
北京“半马”参赛机器人“行者二号”,它的研发团队来自河南郑州中原科技城。“行者二号”能获得季军,被很多人称为本届赛事“最大黑马”。为什么这么说?
“说明郑州机器人产业正在崛起。”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这款机器人的研发团队通过“三算一体”的算力布局,为机器人训练提供强力支撑;还利用“大脑-小脑-本体”三者协同攻克了传统机器人“效率与安全难以兼顾”的难题,实力不容小觑。
近年来,郑州依托河南制造业大省的“家底”持续在机器人产业发力,据说要打造一个全国领先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另外,备受瞩目的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它的承办地江苏无锡,同样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准备大展拳脚。
无锡在汽车零部件和精密制造领域就全国领先。随着一批汽车零部件厂商转型,下中下游产业链加速整合。当地还成立了产业联盟,目标是3年产业规模超300亿元,雄心满满。
我国产业链完整度全球最高,甚至辐射和溢出到东南亚地区。目前,机器人设计技术、高算力芯片技术等都已经取得突破,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陆续布局了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加快人形机器人数据采集等相关新技术链条快速补齐,构建了完整的产业生态和体系。产业之争,已从城市间比招商、比资本密度,升级为比核心技术攻坚能力,比产业生态融合深度。
在这张版图上,浙江在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与大模型领域研发能力与产业链上均有着一定优势。
潘月认为,浙江在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具有较强实力,像宇树科技、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等人形机器人领域先进研发力量,有望冲击第一梯队。
人形机器人 来源:视觉中国
比谁的应用更广——
从实验室走进“人类生活剧场”
马路上,一个长得像酸奶盒子的“小孩”,一边打招呼一边踩着小碎步向你走来;
球赛中,蓝色球衣“运动员”,挡在红色球衣“运动员”前面,阻止对手射门进球;
模拟工厂,一个个“员工”正进行车身外观检测、零部件抓取、料箱搬运。
这是北京“半马”、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和机器人运动会上的场景。然而,也许在几年后,这些情景就会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
酸奶盒子“小孩”是你孩子的小伙伴;足球“运动员”与真人球员在球场竞技;机器人“员工”入职汽车工厂制造零部件。
“机器人要想服务于人类,首先要适配人类环境。”东南大学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徐宝国表示,赛场上从运动器械的尺寸到场地的布局,其实都是在努力还原真实的生活场景,无不考验着机器人的场景适应性。
对比近期举办的三大赛事,不难看出无锡的比赛在应用场景上明显进了一步。
像竞技类包含竞速跑、越野跑,比马拉松跑步难度更高;除了足球,还增加篮球、格斗和舞蹈;应用类包括搬运、智能抓取、室内救援等,10多个比赛项目展现了中国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突破成果和应用情况。
再看即将在8月15日举办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比赛项目更胜一筹,增加到了19项,有100米障碍赛、立定跳远和原地跳高,还有自由体操和3v3、5v5足球赛等,这也意味着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了。
对此, 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海洋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2组负责人李冠男认为,人形机器人是新事物,市场对它的接受需要一个周期。赛事通过公开、真实的“真人秀”形式,持续向公众与投资者直观展示技术进展,推动了社会认知从“科幻概念”转向“实用工具”,也激发资本涌入推动行业发展。
人形机器人 来源:视觉中国
比谁的想象力更丰富——
机器人开跑,人类预演未来
“双脚”像车轮、“脑袋”像电视机、“双手”像锅铲……在国内最近举办的三大机器人赛事上,我们看到了各式各样、奇形怪状的人形机器人,让观众大开眼界,忍不住感叹研发设计人员的“脑洞”真大,想象力真丰富!
现在人形机器人还在起步阶段,那么未来5年、10年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潘月为我们大胆畅想了一番。
“人形机器人可以像小孩子玩的乐高一样自由组合。”他说,因为机器人本身就是由机械机构组成。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机械部件就像一块块乐高一样“模块化”,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装配组合。
“你想让机器人帮你炒菜,就装个炒菜功能的机械手;你想让它帮整理衣服,就换个灵巧手”,甚至换个头也不是不可能。”
潘月也坦言,我们核心部件都在积极研发中,但是距离达到人们期待的水平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但是未来10年,人形机器人“模块化组合”还是有机会实现的。
除了能组装,机器人也可能像动画片里的“变形金刚”一样变换形态。
“虽然目前机器人还只能做一常规运动,折叠还不行,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像‘变形金刚’变化也不是没可能。”
他解释说,目前像北京森汉科技已经在教学类变形机器人做得比较成功了。当通用技术成熟之后,制造一个肢体力矩更大、体型超过人类的“大号”变形机器人完全可以。它甚至可以变成可以乘坐的汽车、便携式电脑等,真正为人类服务。
可以想见,以前科幻大片里经常出现的巨型钢铁机器人,抵御外敌保护地球,未来都会成为现实发生在我们身边。今天的赛场,或许正是未来社会的预演。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