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安阳4月22日消息(记者 郝振青)春日的太行山麓,1500公里长的红旗渠碧波荡漾,清澈渠水穿过峭壁,润泽着林州大地。六十年来,这条“人工天河”奔涌向前,而红旗渠精神也长流不停,历久弥新。
在河南省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锈迹斑斑的铁锤、泛黄的施工日志等老物件依次陈列,仿佛将时光拉回六十年前的修渠现场。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300名青年组成凿洞突击队,艰辛奋战17个月,最终凿通了600多米的岩洞。
游客在参观红旗渠纪念馆(央广网记者 郝振青 摄)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建成通水,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成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2021年9月,红旗渠精神入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六十年渠水“不老”,这股精神在今天“圈粉”着无数年轻人。
记者行走在不足两米宽的渠墙上,抬头是陡立的峭壁,俯首是数丈高的悬崖,号角嘹亮、推独轮车等英雄的形象已凝固为雕像,融入太行红岩。青年洞旁,铁姑娘打钎、凌空除险等红色情景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停留观看。
游客在红旗渠青年洞前拍照打卡(央广网记者 郝振青 摄)
“如今的红旗渠不仅是一条生命渠、幸福渠,更是一条精神之渠。现在它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用来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红旗渠青年洞讲解员宋现珍说道。
多年来,林州市围绕青年洞持续发力,完善红旗渠景区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同时积极推动红旗渠精神与文化产业、教育培训、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让其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高家台村坐落在林州市石板岩镇,是隐藏在太行山里的一个小山村。曾经这儿资源匮乏、交通不便,村里人大部分都选择外出打工。多年来,在红旗渠精神的引领下,高家台村乘着石板岩镇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东风,大力发展“旅游+写生”产业,引导村民通过开办农家乐、销售旅游产品等吃上旅游饭。如今,它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画家村”与旅游胜地。
学生在高家台村写生(央广网记者 郝振青 摄)
“村里的房子有100多年历史了,现在我们与全国200余家高校合办写生创作基地,与知名画家建立合作关系,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指数越来越高。”石板岩镇高家台村党支部书记张海根告诉记者,当前村里有写生基地、民宿、农家乐32家,画材超市5家,村集体综合性收入30万元,全村“旅游+写生”产业年收入1800余万元。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更是一种历久弥新的力量。夜幕降临,一场由林州市世纪学校学生带来的话剧《红旗渠》正精彩上演。小演员们化作修渠人,用最鲜活的艺术表达,再现了300名青年突击队员战天斗地、开凿隧道的感人故事,让跨越六十年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林州世纪学校学生在表演话剧《红旗渠》(央广网记者 郝振青 摄)
六十年渠水作证,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激荡出澎湃回响。从红旗渠纪念馆的文物到青年洞的峭壁,从高家台的石屋到世纪学校的话剧,红旗渠精神从未停留在历史的丰碑上,而是化作活水,流淌在新时代的每一寸奋斗热土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