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其实涉及到了文学影视化的问题,普通读者如何识别经典作家?这其中有一条路几乎呈现出了压倒性的优势,即文学影视化。很多人认识这几位作家都跟他们的小说所改编的电影密不可分,电影扩大了小说和作家的知名度,实现了对作家和作品评价的二元化,一边是专业批评者,一边是大众。
如果看过电影《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我不是潘金莲》等,再去看原版小说,很多人会发现电影因其再度创作的形式已经改变了小说原本的模样。可以说由喜欢电影而去喜欢小说的这部分读者,真正喜爱的是视觉化的阅读形式所填充的阅读空间。同时,电影因其商业性、视听效果、故事性等的展现,也悄然改变了人们对小说本身的理解。而余华,刘震云,苏童,莫言其实都是文学影视化的受益者,也正是影视化促成了四位作家的经典化。
那么,真实的就小说创作水准而言,四位作家在文学史上的真正实力到底如何呢?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就我本人而言,在80、90年代的整个文学时期里在他们之前的作家为数不少,比如王小波、马原等。这并不是说上述四位不优秀,而是莫言刻意追随马尔克斯,苏童与塞林格,余华与川端康成等之间的影响关系,已然左右了他们作品的自我风格形成。每个作家都必然受到其他作家的影响,但能否实现自我突破却是衡量他们是几流作家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