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意你的室友,原因有五:
1、你如果如你想象的那么优秀,室友其实无法影响到你;
2、如果你自己是一个真正好相处的人,你的室友也会日趋如是;
3、无论什么样的甄选系统,都只能挑出与你相似的人,而不能提供更根本的交往之道;
4、其实,一个与你有所不同的好室友,才真正值得你练习与人相处,也会有更多值得你学习之处;
5、等你有朝一日走上社会,你会发现,所谓社会,就是由形形色色迥然不同的人所构成的人群。那时,你还能像选择室友那样选择同事、选择邻里?选择生意伙伴?如果不能,何不从此时开始练习?
我曾在杜课里多次谈过人的社会化养成。今天,我还要顺便说一下,成熟的“社会人”应怎样看待自己的人际环境,约略说来,你会遇到如下几种类型的社会交际对象:
1、道友。观念一致,且是好友
2、朋友。观念未必一致,但却有情感联系
3、熟人。观念未必一致,也不是好友,只是颇有事务联系
4、陌生人。未知其人,亦无关系
5、对手。通常是竞争对手。
围绕着这五个基本类型,你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亚类型。此时,你应该如何做一个“社会人”?
在社会学视野中,“社会人”是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人,它是人“社会化”的结果,社会化通常可以使一个自然人逐步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职责。
但是,“社会人”的成长过程,其目的在于逐渐认识自我,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而不是讨好所有人,也不是与所有人等距离相处。
的确,提出“社会人假设”的梅奥说过:“人是独特的社会动物,只有把自己完全投入到集体之中才能实现彻底的‘自由’。”但我不认为,人必须成为集体的动物;我也不认为,人只能有一个笼统的社会维度。
我认为,人的情感和理性交往可以是有区分的。我认为,人的社会化是分群、分层的。我认为,人的社会化进程是分期的。我认为,一个充分意义的“社会人”,理当通过多重社会交往来达成自我建构。
简言之,我们正确的待人之道是:
1、要把最宝贵的精神交往——尤其是理性与观念沟通,最大限度地放在道友身上;
2、要和朋友之间维系情感联系,但不必旁涉理性与观念太多;
3、要和熟人之间就事论事,减少私人化、情感化的接触。与一般意义上的“熟人”在公共边界内交往,这是社会人的明智之举;
4、要善待陌生人,甚至可用有分寸的善心善行帮助陌生人,但在充分考察之前,不要轻易上升到更高的关系维度——年纪越大,你越要对此谨慎;
5、也要和对手之间就事论事,减少情感化、人格化的抵触,这种中正平和的立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
以上是我的一些建议,供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