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木不仁”最显著的表现就是“看客心理”,它本质上是一种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对长达几千年的小农经济的必然反映。
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自私自利、冷漠无情,只要灾祸没有降到自己头上,就好像事不关己一样;对于他人的灾难,则常常幸灾乐祸,将其当作饭后的谈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看客”们对处刑(杀头)的围观。
《药》里写夏瑜牺牲的场面:一清早就有“三三两两的人潮一般向前赶”,去“赏鉴”杀革命党人的“盛举”。他们是那样津津有味而又无聊好奇,“颈项都伸的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阿Q正传》里,阿Q既是屠杀革命党人的“看客”,唾沫飞溅地炫耀在城里看杀头的“荣幸”:“咳,好看,杀革命党,好看好看”;又是被杀示众的材料。他游街时,同样吸引了“许多张着嘴的看客”。
《热风·暴君的臣民》中:“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而“自己的本领只是‘幸免’。 从‘幸免’里又选出牺牲供给暴君治下的臣民的喝血的欲望。但谁也不明白。死的说‘啊呀’,活的高兴着。”
《示众》里,秃头连看“电杆上钉着的红牌上的四个白字”也“很觉得有趣”;胖大汉竟以看狗肚皮的一起一落为享受。
《祝福》中,“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