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松口降息预期,金价又大涨。这两天,黄金价格剧烈波动,市场也开始“疯狂”。
4月25日,早盘开盘,国内期货主力合约涨跌互现,沪锌、沪锡、沪金、SC 原油、棕榈油、低硫燃料油 (LU)涨超1%,沥青、焦煤涨近1%。跌幅方面,集运欧线跌近4%,苯乙烯跌近2%,玻璃跌超1%。
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T+D 早盘盘初上涨0.86%报799.0元/克。
现货黄金呈现冲高回落走势,金价最高触及3370.58美元/盎司后回落至3350关口附近震荡整理。COMEX黄金最新报3360.4美元/盎司,日内涨0.35%。现货黄金一度突破3350.00美元/盎司关口,最新报3349.39美元/盎司,日内涨0.04%。
国内品牌金饰报价与昨日基本持平。金价波动给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
投资金条被抢购一空
商家:上调保证金避险
金价大跌大涨,在深圳水贝的金展珠宝市场一家专门批发投资金条的店铺内,不少柜台的金条已经被抢购一空。
黄金进货商朱先生表示:“展厅有很多人在排队,我排了两个小时才排到这一点货。”黄金进货商肖先生透露:“不好抢,我们都是提前订,都不一定有货。提前两天订,今天才拿到货。其实我们是做首饰的,但是现在顾客可能觉得金条更保值一些,所以说选金条的人现在比较多。”
业内人士表示,从去年以来,金条的需求明显上升。而近期黄金价格剧烈波动,不少投资者打算低位买入,更进一步刺激了购买需求。
为了规避风险,深圳水贝市场的商家上调了消费者购买投资金条的保证金。
广东深圳水贝金展珠宝广场商家叶佐耿表示:“会涉及一些买卖毁约,比如之前在830元/克交了订金的人,订金可能只有2万元,他是以830元/克买了1公斤金条,但是23日跌破了800元/克,等于买家亏损3万元。买家如果毁约,完全可以不要这批,剩下的亏损商家可能就要贴补了。所以,现在水贝更推崇购买1公斤黄金,保证金要5万元。”
广东南方黄金市场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宋蒋圳认为:“还是有很多投资者在等下跌的机会。每克830元回落到780元左右,这种回落幅度刺激了老百姓赶紧买入或者抢货,平时的库存可能又不会备这么多,在短期需求急升的时候,就出现了需要订货,然后延迟发货的情况。”
金价波动加剧
投资经理已提前赎回
随着金价的波动,还有不少人打算出手黄金。
4月23日,伦敦现货市场黄金价格大幅跳水,跌幅高达5.0%;COMEX黄金期货主力同样下跌,单日降幅为2.81%。实际上,COMEX黄金期货在4月22日就已经出现下滑,每盎司价格下降39.5美元。
同时,多只黄金ETF4月23日单日跌幅在6%以上。例如,华安黄金ETF单日跌幅达到6.04%,易方达黄金ETF单日跌幅达到6.25%,工银黄金ETF跌幅为6.04%。
对于日前黄金价格的大幅下调,多位理财子公司人士表示早有预感,“中长期的投资逻辑没有变,但短期冲得太猛了,9天涨了16%,太夸张了,后面100%要回调的。”上述城商行理财子公司人士表示。
“本次黄金价格调整反映在交易端,因为近期‘做多黄金’策略逐渐拥挤,叠加近期做空期权的价格有所上涨,也暗示着接下来黄金价格的下跌。”一位国有行理财子公司的宏观分析师表示。
尽管由于配置比例不高,以及与是否行权有关,银行理财产品的波动并不如基金一般“刺激”,但是,理财子公司的投资人员对金价变动也不是完全无动于衷,据悉,早在4月23日之前,一些投研人员已经提前察觉到金价的“泡沫”,并赎回了部分黄金ETF。
另据某国有行理财子公司的多资产投资经理透露,其所在机构一直有黄金ETF的持仓,不过最近卖了一些,其内部判断目前已经是阶段性高点,是一个止盈的好时机,不过未来可能还会择机买入。
“等待拥挤缓释之后,还是要再上车的。”上述国有行理财子公司分析师表示。
牛市新阶段
机构:金价或突破4000美元
对于金价走势,摩根大通发布的研报称,黄金牛市进入结构性新阶段,将黄金2025年Q4日标价上调至3675美元/盎司,预计2026年Q2突破4000美元,主因是滞胀、贸易战与央行持续加仓推动结构性需求重估。央行需求仍是最大驱动,2025年或可达900吨;投资者需求强劲,全球黄金ETF净增715吨。白银全年均价为35美元,2026年或达43美元。
中信期货认为,贸易局势缓和与降息预期收敛推动黄金承压,快速拉涨后黄金的风险不断累积,短线黄金有整理需求,但中长期维持多头观点不变。美国存在滞胀预期以及美联储持续不降息或使美国经济衰退概率提升,是中期利多黄金的逻辑,美元信用收缩是长期利多黄金的核心支撑。
信达期货认为,短期指标显示部分黄金多头止盈离场,金价或面临技术性调整。但目前避险情绪依旧高涨,且从中长期来看,宽松预期的边际改善叠加全球货币信用体系弱化预期,进一步巩固了黄金的战略配置价值,策略上建议以低吸为核心操作。
专家建议,黄金仍有长期投资价值,但要警惕短期波动风险。黄金价格短期内出现大幅波动的风险很高。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中国商报综合自央视财经、每日经济新闻、中国经济网等